怀 念 本 基 伯 父
我的伯父是我们乡镇的传奇人物,他曾是威震一方的省厅大员,一手龙飞凤舞的毛笔字,被书界奉为至宝;最后却因文革挂印归乡,成为闻鸡荷锄耕日月,披星燃火驱猪獾的平民百姓。
伯父身材魁伟,膀大腰圆。五官俊朗,风雅端儒。少时师承陕南名儒柴府门下,熟读四书五经,擅作春秋文章。未及弱冠,兴安府(今安康市)衙既召为幕僚,委以旬白平知事,参与政务。后在旬白地下党负责人兰继房(系伯父老乡)的熏陶下,悟道于共产党宣言,心向自由解放,多次利用善刻蜡版工于编辑技艺,编刻宣传单,参与地下革命活动。全国解放,伯父时年22岁。1950年,陕西省交通厅创建,伯父得首任张育民厅长(兼代厅长)、副厅长王若渊的赏识,调任省交通厅任省交通厅办公室主任,负责全省交通系统建设、人事、财经调拨及行政工作,筹划三线(襄渝铁路和西兰、川陕两条国道公路陕境段改线)建设事务。
1953年,受张育民厅长指派,负责起草和颁布“陕西省民工建勤整修养护公路实施细则”及《地方道路工程竣工验收暂行办法》、1954年负责西安至安康驮运道在镇安—柞水两县境内开工事宜。1956年负责起草《划分陕西现有公路及1956年度新修公路行政等级的意见》,颁发“陕西省民工建勤养护公路和修建地方道路试行办法”和《陕西省交通厅关于绿化公路暂行办法(草案)》。是年9月,《陕西交通报》创刊,伯父任编辑室主任。1957年7月,全省汉中~白河、宝鸡~汉中、汉中~棋盘关等14条公路遭到严重水毁,交通中断,伯父代厅领导前往现场指导修复工作。1959年10月1日,负责督办的跨越秦岭的华金公路打通。1960年9月,刘秉温刚任交通厅厅长,《陕西交通报》就被停刊,伯父被委任为地方交通特别督查员。1962年率交通厅调研小组先后在陕北、关中、陕南进行了共1375公里路面养护外业调查,提出全省公路路面提高的方向是黑色化论断。1963年12月,李廷弼任交通厅厅长,提携伯父为交通厅一级巡视员。1964年7月12~18日,两次暴雨,西万公路60余公里遭到严重水毁,伯父代李厅前往现场指导抢修。1965年10月,由其督查的全长250米黑山寺沟黄土隧道建成(为全省修建的第一座黄土公路隧道)通车。1966年受省厅委托,与省公路局与西安公路研究所协作,在汉白公路264K+100M处试验建成微弯坦肋拱桥(1967年7月写成试验报告)。1968年9月30日, 陕西省文革委撤销省交通厅,成立“陕西省交通厅机关斗批改领导小组”。交通厅一众老革命被全部抓进牛棚进行批斗反思。五天内多人批斗致死。在10月21日起启用“陕西省交通厅机关斗批改领导小组”印鉴前两天,伯父携“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印章弃掉私物抄小路逃离西安,搭军队便车潜回老家陕南白河茅坪胡家沟。
其时文化大革命运动虽然席卷全国,但山高皇帝远的偏僻山乡却波澜不惊。伯父忐忑归来,很快就褪去了文弱书生气,融入到乡亲的队列之中,白天上坡锄草间苗,晚上学毛选唱革命歌曲。由于队上识文断字的人不多,大伯性格随和谦恭,人缘又好,后来大队就让他脱产担任大队文书,做些写标语、撰讲话稿的工作。大伯手到擒来,作得得心应手,是地方远近闻名的笔杆子。
1982年,中央开始为文革翻案平反昭雪,省上来人邀请大伯回省上复职,其时大伯已生养六女三男,参透了人世苍桑,习惯了耕读日常;无意仕途,坚辞省上调令,决意伴妻儿务农一生。
土地到户后,大伯新建了土房,置办了书斋。白天务农桑,夜里习书法。乘闲读书刊,有感写文章。其间参与了白河县地名志、粮食志、文史志等地方志书的编撰工作,书法诗词作品屡屡见诸报刊。安康影剧院、瀛湖公园、荆楚古城、神龙圣地等胜景题名皆出其手,晚霞报、老年报、晚秋杂志、夕阳红诗词其辞赋文章濒濒发表。
九十年代末,神州焕彩,国富民强,家族观念趋势,修谱之风盛行。大伯及家父早有睦族联宗之意,奈何一直不得响应。由是再次立旌扬旗,四处奔走,搜寻旧谱、采录宗迹,号召族人续修族谱。终因应者寥寥而搁浅。数万字的专访和宗亲资料为我后来编撰出版《周氏宗人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确切地说,大伯就是迁陕金谷周续修家志的奠基人和引路人,虽然功亏一溃,但它却象黎明前的北斗星,照亮了饮水思源、合族团结的曙光!
伯父去世已二十余年,但我的头脑里却时常回放着伯父生前的影像,似乎他还在我们身边;端坐在藤条椅上,左手拿着书本,右手夹着香烟,沧桑且严肃的脸上一双炯炯有神的眸子凝视着远方,仿佛在回想过往人生的舛宕曲折,又似在推敲辞赋联语的平仄韵律。每每想到这里,心中便徒生哀思,穿越时光的方向仿佛又回到过往的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