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我都有过同样的经历,假期过后有不少人突然回归工作会感到不习惯,觉得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不想工作。这种状态基本几天就调整过来了,但有一种状态比较严重就是职业倦怠,情绪耗竭。
什么是“情绪耗竭”?顾名思义,就是说人的情绪几乎用光了,没办法再应对工作。
陈海贤老师说,当你发现自己陷入了情绪耗竭的时候,要特别警惕,因为这是一种亚健康的状态,长期发展下去,很可能会发展成抑郁。就算没有抑郁,在情绪耗竭的状态之下,你也很难再去自我提升,更不要说有良好的职业发展了。
那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自己从情绪耗竭的状态之下出来呢?陈海贤老师说,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远离压力源一段时间,让情绪的“池子”休养生息,获得补充。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发展更加灵活、有弹性的心智。压力虽然还在,但你能处理得更好了,也就避免了情绪耗竭。
具体怎么做呢?陈海贤老师给出了四条建议:
第一条建议是:制造一个能让情绪资源自动恢复的心理壁龛。
什么意思呢?就是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去一个特定的地方,比如公司或家附近的公园,或者房间里某个布置得很舒服的角落。这个地方一定要能让你安静下来,你可以读一点书,听些音乐,或者做一做冥想。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每天都有一段时间,哪怕只有15分钟,是完全属于你自己的,由你自己做主。只要身处这个“心理壁龛”中,你的情绪资源就会得到补充。
第二条建议,是建立一个更广泛的人际网络支持系统。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工作以外,你都需要寻找一些伙伴,认识一些朋友,聊聊工作和爱好,说些能交心的话题。这样一个人际网络支持系统有什么好处呢?一方面,是你能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工作之外,还有更多的价值,避免“去人格化”倾向的出现。另一方面,当你碰到挫折的时候,他们会给你安慰和鼓励,变成一张心理上的安全网,把你给托起来,不让你掉下去。
第三条建议是:要经常思考“什么是我能控制的,什么是我控制不了的”。
为什么工作总会带给人很大压力呢?一部分原因就是工作中有很多事我们掌控不了,而我们的脑袋里老是要去想着这些事,这种时候人是最消耗情绪资源的。当你能时刻分清什么是你能控制的,不想那些你控制不了的事情,专心把自己能控制的部分做好,那你对工作就会多一份掌控感。
第四条建议是:把眼前的工作纳入你自我发展的长期规划中。
陈海贤老师说,在工作中最糟糕的心态,就是认为工作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老板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心态,会让你把公司和自己当成是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关系,而这个时候,你的情绪资源会消耗得非常快。但是,如果你能把这份工作看作是你主动选择要走的一段路,专注于从中获得的成长,那你就能从压力中看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