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通过红楼梦里的诗词来谈谈对《红楼梦》浅陋理解。
第一点, 我想讲的是《红楼梦》诗词的文体美,《红楼梦》通篇诗词大概是93首,每首诗都有它自己的特点,但是不变的是韵律和谐,深情雅致,对于诗词我不仅仅被曹雪芹的文采所折服,更被他能够在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点,身世境遇写出与之相对应的诗词而深深吸引,这种特点使《红楼梦》的诗词有一种层次感,也增加了它的可读性和真实性,读来有情有味,妙趣横生。这是诗歌的一个整体特点。
第二点, 我想讲的是《红楼梦》的前后铺垫,前后反衬,处处设喻的特点。《红楼梦》能够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来读它,来研究它,是跟作者曹雪芹对所讲之事欲言还休,欲罢不能,隐晦暗示的态度是分不开的。曹雪芹埋下一个又一个伏笔,并在后文中一层一层揭开一块块面纱,才得以看见庐山真面目,作者这种写作方式在吸引着读者来文中找寻作者埋藏的宝藏,增加了趣味性。这种特点体现在很多地方,比如在癞和尚作的《嘲甄士隐》一诗中这样写:“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这诗暗示英连会在元宵节的大火中走失,暗示之后改名为“香菱”,也暗示了甄士隐女儿英莲一生的悲苦遭遇,这首诗是英连一生的真实写照,与后文呼应。又比如,贾雨村写了一首诗叫《对月寓怀口号一绝》,“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抬头看。” 这看似贾雨村满怀壮志,踌躇满志的一首诗,但是细细分析来就可见贾雨村的野心,他的抱负不过是等一个好时机进入官场,就可以有名声有成就,抱负只为名利,而不是为百姓做事,所以就不难想象他在《葫芦僧判葫芦案》一回中的所作所为了,此案因买卖英连而起,而英连是甄士隐的女儿,是贾雨村的恩人,但是贾雨村不知报恩,也不知明判案,只因为自己的私利就乱判,贪赃枉法,他有才而无德,其人可见一斑。类似的例子在《红楼梦》诗词中还有很多,这为研究红楼梦人物性格及其结局提供了很大的根据。其实仔细说来,这种“暗示”性的写作不仅仅体现在诗词中,连取名也是一样,最突出的要算“四春”了,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春的名字连起来是“原因叹息”,也暗示了四春的悲剧结局。
第三点, 而且《红楼梦》很多诗词都是阐释了人生哲理以及配合着典型人物的发展而发展,读来很有趣味性,也对书中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比如写尽王熙凤一生的“聪明累”,诗文如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一诗不仅是对王熙凤一辈子的总结,感叹她机关算尽却最终草席裹尸的结局,更是对人世终难定的一种悲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叹息,作者之前也是大户人家出身,现在家道中落肯定是有很多的人世沧桑叹息之感要抒发,由此我觉得曹雪芹所塑造的这些人身上不仅仅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更是抒发了自己饱尝艰辛之后对人世的无奈心酸之感。诗人利用诗词的特点,在写人的时候不仅突出了其人的特点,也写尽了世事的沧桑,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导致诗词有叙事有抒情有说理,导致《红楼梦》诗词渲染力很大,为《红楼梦》增添诗意和韵味。
第四点, 我觉得《红楼梦》的悲集中体现在《好了歌》中。
都说好了歌中每一句都是对书中人物身世的总结,但是好了歌不仅仅是对他们的总结与概括更是写出了人一生的悲欢苦痛。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了歌里面的种种情感具有人类情感的普遍性,功名金银忘不了,然而生不带来死带不走,最后都是空。儿女情长兄弟情义重,儿女亲人割不断,但是一旦自己离开了就人走茶凉自然有人代替你,大家都是向前走,没人会停下来为你哀伤和守候,当然,要真到了那个时候自己也恐怕不忍心有人为你止步不前。人的情感复杂纷繁,放不下很多东西,但是到最后不放也得放,而且你会发现,事情的发展跟你放不放下没有任何区别,一生所在意的东西最后什么也不属于自己,都是空空的感觉,真可谓“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