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知道曾国藩的名字,却不曾去了解过。若非今年2月参加高老师发起的同读活动,有机会拜读张宏杰老师的《曾国藩传》,我个人估计不会去阅读这本书。
《曾国藩传》是张宏杰老师所著,翻开本书,看曾国藩如何以一种笨拙精神,诠释一个持续奋斗的升级之道。
京官时代
科举受挫
曾国潘连考六次未中,并且在第六次科考,他被悬牌批责为“文理欠通”,是很严重的批评,也是很难堪的事情,因此在全省出了名。悬牌批责对曾国藩刺激极大,他开始反思找失败原因。找出自己的文章与他人作对比总结自己的问题点,曾国藩觉得自己笨拙,便要比别人更加努力.不弄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读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七次科考中举。
自卑与焦虑,郁闷与艰难
曾国藩考进翰林院后,与翰林院的读书人相比,曾国藩发现自己身上有好多严重缺陷,从气质到观念都是非常庸俗。在翰林院,他才知道什么叫学术,什么叫心性之术,发现自己是多么的鄙陋。于是勤读书,认真研究理学经典,立下终身之志:学做圣人。为达到这个目标,曾国藩每天写日记,在日记中设定每天要做的事,对完成的事进行复盘,从细节中去改变反省自己的脾气和性格,自我完善。
曾国藩升礼部侍郎后,发现官场风气混浊,无法推进改革,看着国家政治一天天腐烂,内心郁闷。加上得罪了皇帝和重臣,后又成为了人人唾骂的人物,生活窘困。国家政治一天天腐烂,曾国藩依然百计奋斗。画稿事件让曾国藩憋了一肚子气,却提醒自己,要成熟,要心胸开阔,要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
湘军崛起
长沙之辱
曾国藩前往江西赴任途中遭遇家庭变故-母亲离世。传统时代,办一次丧事耗费巨大业务。为官13年,曾国藩觉得做的太累了,正好借些机会息影山林。正是这时代,朝廷又想起了他。太平军挥师北上,湖南湖北各地纷纷糜烂,朝廷命令各方官员协助地方官兴办“团练”。曾国藩接到咨文,第一反应就是拒绝。但在好友郭嵩焘的劝说下决心出山。
他不出山则已,一出山就想大干一场,所以一到长沙,剿匪,除暴安良,打击黑势力,断了官员的灰色收入,触犯官场潜规则,有“曾剃头”的称号。但就因为这个,动了别人的奶酪,得罪了官兵,被绿营兵围攻还差点被兵痞杀掉,巡抚不但放了被抓的绿营还跟他们道歉,这让曾国藩一个堂堂副总级官员,差点被闹事的兵痞杀了还没处讲理,这件事在长沙传开,满城都是对曾国藩的讥笑之声。
曾国藩反思后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好汉打脱牙和血吞”,不争一日之短长,带着募集的湘军前远衡阳练兵,认为打几个胜仗才是挽回面子的办法。
组建湘军,了解预测社会情况
了解太平军的威胁:太平军不仅是清王朝的敌人,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敌人。以往的农民起义从来没有计划性的消灭中国文化,洪秀全在四次科举失利后,创建了“拜上帝会”,为了统一思想,洪秀全宣称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为“妖”书,要焚毁所有中国经典和中国传统信仰。如果不平定太平天国,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面临全部毁灭的危险。
分析团练的不足:团练规模小,训练不精,无法抵抗太平军。
上奏汇报以团练为名,行建军之实,瞒天过海,拿到了皇帝的批准:在长沙立“大团”用来防守省城,甚至出城作战;在全省范围内招人,选拨兵丁。
分析八旗和绿营兵制的突出问题,重新设计
八旗兵军队习气太深,精神状态散漫:重视政治教育,用孔孟之首、岳飞精神激励战士,教育他们忠君爱国,严明军纪,不得扰民。
绿营兵
1.低响制:收入太少,士兵养不起家,就干起了第二职业,怠慢训练,士兵根本没有心思在训练上,战斗力几乎为零。
实行厚饷原则:湘军士兵的收入是国家正规军的三倍,军官的收入更是丰厚,这么高的军饷标准,使士兵能够专心训练,为湘军形成战斗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兵与将之间互相不识,在战场上没有战友情义,如果其中有战士遇到危险,其他战士更多的是袖手旁观,不会去救助。
将必亲选,兵必自募:曾国藩挑选自己认识和赏识的人做营官,营官再去挑选自己信得过的人做统领,一层层下去下至普通士兵。这样上下层知根知底,且有提拔之恩。
3.绿营兵打仗,敌人一来就溃逃,敌人走了再回来当兵,无法有战斗力。
曾国藩为湘军立下一条规矩:一旦某军统帅战死,除非本部有受拥戴的继任将领,否则必全军遣散回乡,另行招募成军。这样问下打仗会竭力保住长官,才能有个人发展。
4.兵源不好,军官都是武人出身,文化素质养低。
选士人领山农:军官选没有打仗经验的读书人,曾国藩认为精神的力量远大于身体的力量。行伍出身的莽夫虽能逞一时之勇,但是没有坚定的信仰,因为信仰出战斗力,精神出战斗力。选山农当士兵,因为农民纯朴,能吃苦,讲实际。
靖港首败、九江大败
太平军无无比民兵汇报的多得多,加上天公不作美,南风骤起,水流迅急,太平军的炮击,湘军来不及躲避,水军大败后军心乱,首战惨败。
湘军屡胜之后,已生骄气,被太平军屡被袭扰后,又生燥气,让太平军有可乘之隙。太平军制定了一个奇策,最后大胜湘军,九江大败。
两次战败曾国藩都差点自杀,之后也被咸丰帝罢免兵权。曾国藩蛰伏两年,期间曾国藩书信各位好友,让大家提意见,帮忙总结经验教训。反复回忆过往,发现自身的致命弱点: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曾国藩终于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看似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便例出四条:做事平心静气,更多地考虑他人的心理,站在他的角度立场想问题;更多地揄扬他人,表扬他人的长处;做事有始有终,越到后面越慎重;接人待物要更诚更敬。完成脱胎换骨,二次出山。
对战太平军,收复安庆
对太平军的战略、战术:“结硬寨,打呆仗”,扎营挖深沟,筑高墙,作防守保护自己。太平军把守的城池很难攻破,以静制动,引诱太平军来攻他,再把太平军围攻在城围之中,再后发制人,变客为主。
武器装备:要彻底打败太平洋,就在占据长江之险,控制运输这条生命线,占据长江则先有水师。曾国藩搜寻能工巧匠,设计造船,船的具体结构设计,乃至每一个部件他都要和有经验的工匠反复设计,试验。花费重金购置大批洋炮,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将洋炮安装在战船上。
曾国藩运用巧妙的战术和得力的装备,加上胡林翼的助力,收复安庆这块难啃的骨头。
...........
回看曾国藩从官场的愣头青到两江总督,他的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护和应对,也是一路学习和成长过来的。梳理了曾国藩的两个主要关系图如下:
我很欣赏曾国藩对左宗棠的处理方式,左宗棠是曾国藩一路后提携上来的巡抚,他从打心里看不起曾国藩,看到曾国藩的一路高升,心中“嫉妒”,在与曾国藩决裂之后,他在背后到处说攻击曾国藩,对于左宗棠的攻击,曾国藩要求亲友不要回击,并鼓励他们与左宗棠搞好关系,不闻不问,不予回答。左宗棠剿捻时,曾国藩不但提供军响,还派了得意的部下给左宗棠。
这就是曾国藩的“人和之道”,以他为师,学以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