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南坡村有许多的“坑”。
东坑,大坑,北面坑,还有老三中上面那个坑。
坑和水库都是大集体时代的产物。水库一般都在深山里面,如纸坊沟水库,就是现在闻名遐迩的云台山景区里面的子房湖,从七贤镇北行进山还有几公里;群英水库在群英湖风景区, 群英湖坝高 100.5米,是我国最高的砌石坝,也在深山峡谷之内。湖在深山名声远扬,而村里的坑已经久无人提起了!
在豫北山区,农民惜土如金而山里人更是爱地如命,他们背着镢头,扛着锄寻遍了山脚沟壑,找寻着每一个的旮沓角落。即使是巴掌大的一小块地方,也要往手心里唾口唾沫,抡起镢头就干,挥汗如雨的垦荒,可是并非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靠天吃饭的结局不是火热的心能够改变的。
(大南坡梯田遗址)
于是,他们想到了水。
在六七十年代,大集体蕴含的激情,让它凝聚成一股不同寻常的力量,诞生了许多“人能胜天”的伟大工程。 一九六零年,林县人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的建设,
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滚滚而来的河水灌溉着干旱的土地,从此以后,林县人民因水而摆脱了贫困。
在焦作市的山区,如今还有好几条那个年代修筑的引水工程,其中从穆家寨景区而进的一条线现在保存的还比较完整,至今好像还在发挥着作用。
大南坡渠道引水的源头是十几公里之外的纸坊沟水库,不过由于年久失修,许多地方都已经荒废损坏,只留下段段遗址,坑就是和渠道并生的产物。
(大南坡村209下渠道遗址)
东坑的面积最大,也是当时最耗费人力物力的一个工程。将近十米的深度,周长几百米,全部是由人工在山上采的青石凿刻后垒成,远远望去煞是壮观。
东坑的面积最大,记得小时候,我背着小书包放学刚到家,就有小伙伴们来喊去东坑看放水。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放水的情景所造成的视觉冲击,不比攀岩蹦极或者小浪底泄洪的效果差。渠道自东向西沿着山腰而来,地势很高,距离东坑还有一二百米,余部像一条长蛇继续顺着山势,蜿蜒流向西边,奔腾不息的渠水,从山高坡陡,悬崖峭壁的纸坊沟,穿山越岭,经过了许多的明渠暗道,灌溉了沿途外窑、里窑,虎路峪、孟泉等村子,到达大南坡。但是这里也不是终点,它还要继续向前,一直流到山外!
主渠之上开了个闸口,泛着浪花的水流,你追我赶的从山上奔涌下来,我们爬在引渠上,兴奋的把手伸进水里,感受着清凉,一条大鱼跌跌撞撞的随波逐流、被水流裹挟着一头栽进东坑里。
大坑在村子中央,大坑是南坡人对他的爱称。其实,他并不大,与东坑比起来就是甜瓜和西瓜的区别吧!东坑离村远,大坑离村近,在东坑打水得用长长的绳子,在大坑取水只需站在石阶上,低一下头甩一下臂,水桶就打的满满的。
东坑阔而深,人站在边沿感觉晕晕的,有些害怕,一般没人去那里。大坑虽不阔但也深,坑沿还有几个台阶,人们却常在傍晚饭后走在边缘之处散步聊天、如履平地。
东坑的水源来自水库,来自渠道,大坑的水源来自雨水来自街道来自大地。他的包容是博大的,大雨之后,无论是来自房檐还是来自背街小巷,都汇集到一起,流出老辙,流出古老,流到街上,或是涓涓不壅或是奔流不息,最后都要涌入他的怀抱。
每当大雨之后,人们嫌屋里闷热,贪图外面雨后凉爽,去的最多的地方还是大坑。原来街上是土路,流水按着自己的喜好,走出蜿蜒曲折的路线,这家门口打个旋,那家门前转个圈,把大坑灌得满满的,满得从西边坝上溢了出来,坝上修建时留有两米长的豁口,溢出的水形成了一条人工瀑布,飞流直下,水流过大队部、流过供销社,然后在胡同里右转之下,最后注入了西河。
每当大雨过后,大坑里面总要汇聚许多漂浮的杂物,有木块,布头、袋子,还有瓶子。没有人组织,也没有人发号施令,在雨后的彩虹之下,村人总是各自回家,拿上长长的插杆,在上面绑上粗铁条,弯成钩子,把大坑里面的杂物捞得干干净净,这是淳厚和朴实配合得最默契的一件事!
大坑养育着南坡人。春天,栽种树苗、栽种红薯,人们从这里挑水;夏天,孩子们在里面游泳嬉戏,消暑纳凉;傍晚,暮归的牛儿、羊群你争我抢的在这里饮水。
如今,乡村振兴的春风已经来到了大南坡,这里的一切都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村子越来越干净,环境越来越美。我相信大坑的明天也必定会旧貌换新颜。
寻觅乡里,发现生活中最美的点点滴滴,重温历史,寻找遗失在身后的传奇,来吧,我们在大南坡等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