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我有’VS‘我是’——我们要技术做什么”是译者后记。
译者让自己孩子上小学起学习Scracth编程。译者喜欢和孩子这样讨论:“你今天想编点什么?”然后和孩子一起探索,最后会关心的问:“今天这个程序好玩吗?”孩子很喜欢译者的教法,教学效果不比辅导班差。译者也坦言:这种教法的确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但我们本来就喜欢跟孩子一起玩……育儿的目的并不是要让孩子最终有多少才能、财富,而是我们和他相处的这个过程。
埃里希-弗洛姆在《占有还是存在》(To Have or to Be)一书中认为,人有两种生存方式,一种是“我有”,即尽可能多的占有东西,从物品到技能、名誉,再到时间上的不朽;另一种是“我是”,即重在关注人生本身: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处在什么样的状态?我要做什么?
人类本能的生存方式就是“我有”,但弗洛姆认为,那只是一种被动的生存方式,占有的东西跟你真正的自我无关。“我是”才是一种真正积极主动的生存方式,你清楚的知道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你每时每刻都在过你真正想要的人生,因为你已经是自己了。而“我有”很快会坠入下一个“求之不得”的轮回。
近年来,心理学领域对“自我决定理论”大量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论断。如果你做一件事是出于“主动动机”,即为了自己的兴趣、意义和价值观,那你会感到更幸福,更有创造力,更认同这件事;而如果你做一件事是出于“受控动机”,即为了外在的物质、赏罚或他人的期望,那你看上去可能也很努力奋进……但你仍然不快乐,哪怕目标达成,也没有太多的充实感。当然,自主动机和受控动机并不矛盾。
西蒙-派珀特很气馁,“因为大部分计算机到现在还没有被孩子所用,而是计算机掌控了孩子”。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类天生有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自主、胜任和人际连接,对这三种心理需求的满足能促进主动动机。
本书作者米切尔-雷斯尼克通过Scratch这个例子,说明教育的重点在于急功近利的让孩子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从长期来看,教育把孩子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认为教育技术产品不能只用来吸引孩子注意力,而应该用来促进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促进孩子收获“我是”。
“我有”是向外求,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没有止境,因此你与现实生活环境总是存在矛盾;“我是”是向内求,达到美好人生的关键是你内在动机和价值观,你最终会如《大学》所言:皆以修身为本。
“我有”的心理无可厚非,那毕竟是最能保证生存的方式。可是,到了物质已经如此丰盛、技术已经如此发达的当代,如果你还不肯升级到“我是”的状态,那么物质和技术可能反而会成为你实现美好人生的障碍。
最后译者提问:你希望你和你的孩子如何自处呢?是继续利用技术来占有更多的东西,还是利用技术来使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以上是对《终生幼儿园》第41节和42节的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