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我心情有一些忐忑,小坏跟我说:现在感觉压力有点大,你觉得呢?
我其实并不比他的压力小,但是压力过大,我从来不这么认为。
小坏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如果一些事情反过来,你觉得会有什么变化?
案例一:如果不让孩子学习
我个人面对学习这一话题,还是很感兴趣的。从古至今,我身边大多数人都在提倡,终身学习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假如我家藏书万卷,但是只有达到一定知识渊博的界限才能供你使用,你会怎么办?
肯定有人会不加理睬,因为世界那么大,孩子还很小,好奇的心里促使他不断的去找光彩夺目的外界环境。
其实对于没有慧根的人来说,别人眼中的风景,只是自己脚下的路。
我前两年,我跟很多朋友说:我要去南方,不是我知道为什么要去,而是因为我没有去过。
现在,外面的风景远不如家里的风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远远要大于我没亲身体验的感触。
大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发现风景的意义。你看前方让你最注意的事物,如果别人不让你去看,去了解,你的好奇心是否会如别人的意愿呢?
风景就是风景,不同的境界有不同的分享。
案例二:如果大咖分享的精品是免费的
昨天我突然想听一听睡前故事,之前听到的小说,感觉都有一个公式在套着,颇为无趣。
我发现很多大咖分享的心得,品书有感中的个人观点,都非常的深入浅出。
我其实更偏向于听这些花钱的东西,不是花钱必定有价值,而是深度应该多熏陶。
我记得小的时候,我很喜欢缠着我父亲给我讲故事,各种的童话故事和英雄事迹。而那些东西离我其实特别遥远,完美的大结局后,就没人告诉我,之后他们会发生什么事情。生命在流转,没有受到现实的熏陶,那么注定故事只是故事,心中期待自己偏好的完美。
很多年轻人出来闯荡江湖,折戟沉沙的数不胜数,挫折过后享受安逸的也是数不胜数。
如果从小就有人给他分享,失败是常有发生的事情,只有失败才会告诉你如何成功,只有失败才会告诉你如何赢得天下。
很多伟大的作家,写出了很多著名的书籍,都不是给失败者看的。失败者如果能够看到这些前人经验,他还会认为他人生旅程中存在失败吗?
案例三:如果把老板和员工思维互换
很多员工认为,我的努力成就了老板的轻松,其实我也时常这么认为。
假设我们和老板的思维互换一下,老板创立了公司平台,他这是为我们打工。我们自己在公司平台上作着老板,我们在带领老板挣钱。
老板不考虑公司的壮大,他只考虑如何把员工照顾好,员工不考虑如何舒适,只考虑把公司壮大。这会不会是将来一种工作模式呢?
我很喜欢稻盛和夫写的书,他没有专门把自己当做老板,反而他成为了老板。他是人们说的天选之人吗?
其实,事物相反对待更符合的名称应该是换位思考。
熏陶是一种了不起的人生境界,更应该是从幼儿开始进行的必备课程。
奢靡的休闲时光应该付出足够的代价,而不是追求的学术充实感如此惨淡收场。
互换,只是提出的概念,如何把概念转变成“继承”,是我们该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