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人穷志短,其实人穷影响的并不仅仅如此,甚至可能使人卑微无比,所以贫穷是所有人都不愿意处于的状态,即使不富有,也不能贫穷。
贫穷即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甚至一个社会普遍缺乏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物质资源的状况,也就是贫穷的状况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个家庭,或者是一个社会,从一个正常的社会看,贫穷常常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所处的困顿、窘迫生活状况,如果表现为社会贫穷那就说明这样的社会不正常。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贫穷的人或家庭都有可能存在,因为有的人确实不具备基本生存生活能力,或者也有人不愿意有正常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在这样的社会中,一个有正常行为能力或者正常生活理念与态度的人,完全可以通过自己自由自主的选择满足基本的生存生活需求,也许达到富裕富足的程度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但是,多数人都不会陷入贫穷的窘境中。
贫穷只会给人有负面影响,首先使人缺乏希望,故会令人精神萎靡;其次是限制人的想象,没有长远打算,只会计较当下;第三是使人无暇他顾,终日被生活所累,更不可能有任何成长;更为负面的影响是长期处于贫穷状态会使人心态失衡、精神失常。
所以贫穷并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状况,还是一种心理疾病,而且在一个社会中还具有传染的特征,从而有可能变成社会普遍现象,因为社会由人构成,缺乏想象力、创造力、生命力的人不可能有利于社会发展,只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正常社会中由于贫穷是少数人的状况,所以无论是社会中的其他人基于人性,还是社会制度设计中所提供的基本保障,都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人的贫穷状况,更能够避免贫穷在更大社会范围内扩散形成的不利影响,使得整个社会能够尽可能均衡发展,也使得多数人的个人发展具有了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
而非正常的社会,贫穷是一个普遍的状况,也就是大多数人都处于稳定的贫穷状态,若想改变近似于妄想。
贫穷成为非正常社会的普遍现象,是因为在这样的社会中贫穷首先限制多数人自由自主的选择,需要听命于某些少数人的指令,而这些少数人不会从他人的需求角度考虑,只会关心关注自己利益最大化,致使社会中最应有活力的要素被制约,无法形成社会运行满足多数人需求的物质财富。
其次,物质财富的有限性限制了物质财富作为社会持续发展的必要的资源投入,更使得物质财富匮乏成为社会常态,而那些能够发号施令的少数人又具有不受制约的贪婪本性,更加剧了多数人生存生活得不到保障。
第三,由于那些少数人拥有的绝对权力,使得这些人本能地认为限制多数人的自由、使得多数人长期处于贫困对他们最有利,因此更是变本加厉地限制。
第四,在这样的社会,贫穷作为一种病表现出了特有的扩散传播特征,因为社会性贫穷不是一日之功,而是日积月累所致,在这样累积过程中,人们习惯于贫穷,形成与之相应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更是固化了贫穷。
显然,正常的社会中有可能存在贫穷,但其影响有限,非正常社会中也存在贫穷,但其影响极其负面,是否属于正常社会,就在于社会制度中是否允许人们有自由自主的权利。
正常社会中的贫穷有可能不是常态,非正常社会中的那些富裕的少数人绝对不可能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