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监察干部的初心使命不是抽象的,靠豪言壮语实现不了,靠轻轻松松、敲锣打鼓更无法实现,而必须着眼本职工作,以钉钉子精神,一锤一锤接着敲,一锤一锤接着砸,从而敲砸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天地。
作为纪检监察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不忘监督初心、牢记监督使命。监督是党章和宪法赋予纪检监察机关的首要职责,不论“监督、执纪、问责”还是“监督、调查、处置”,监督都是第一位的。加强党内监督、保证党的先进纯洁、巩固党的团结统一是纪检监察机关自成立之日起一直未变的初心。强有力的监督,是维护纪法权威、有效开展审查调查和问责处置的基础。要克服重查处轻监督思想,切实增强履行监督职责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要强化政治监督,聚焦“两个维护”,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要抓住监督关键,紧盯重大工程、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强化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科室的监督,要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管在关键时。要找准监督的发力点,对主体责任者要在当好参谋、搞好指导的前提下做好监督。对于“森林”要搞好预警监督,既要搞好对全体党员干部的全面预警,又要搞好对党员领导干部个体的点穴式预警。特别要按照“一案一整改”“一人得病大家体检”的监督理念,对办理的部门案件及全省乃至全国曝光出的关涉驻在部门的问题,全方位搞好内部整改和预警。同时还要对中层科室实行责任预警,及时发现处置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把监督实实在在做起来、做到位,切实做到监督常在、形成常态。
作为纪检监察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不忘和牢记我们党对犯错误同志“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一贯方针。我们党的纪律审查工作外现于人的是“惩前”,但其最终目的则在“毖后”和“治病救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理念,是毛泽东同志于1942年在深刻总结党内斗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随之作为执纪方针被其后的历版党章予以确认,“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已成为我们党关于监督执纪初心的明确、经典的表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十九届二次全会上同样强调,要认真“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一贯方针”。这就要求我们对于犯错误的同志,既要行霹雳手段,零容忍、严执纪,敢于较真,敢于亮剑,又要怀菩萨心肠,审慎处置,绝不能“一棍子打死”,置之死地而后快。要全面理解、正确把握党纪法规的立法精神,把高标准和守底线结合起来,要改变就办案说办案的思维定势,不以办案争英雄,不为了成案,而进行诱导性谈话,使被审查对象被动交代;不在高压、威慑环境下强迫交代;更要坚决杜绝案子办成了、处分宣布了,而上访户也随之产生了的现象发生。要帮其改过自新,促其打起精神,重整行装再出发,从而达到“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的目的。惟其如此,才是忠诚担当,才是对党的事业负责,才是厚植了党的执政根基,这才是目的、才是初心。
作为纪检监察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不忘和牢记惩处这一从严治党的重器。惩处是从严治党的最有力措施,也是从严治党的最高形式。要认真查办案件,严格执纪问责。要用心体悟总书记“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决心和气魄,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做到见“老虎”就打,见“苍蝇”就拍,确保惩恶扬善的利剑永不蒙尘。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定不移、精准有力。要重点查处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要消除差不多、松口气、歇歇脚的思想,去掉打好一仗就一劳永逸的想法,摒弃初见成效就见好就收的意识,排除一切杂音、噪音的干扰,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和执着,把全面从严的要求坚持下去,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形成合围态势,构建凌厉攻势,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发展,努力夺取全面从严治党更大战略性成果,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张范津 2019年10月14日(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