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1日星期二
第二章从“读书”到“拆书”
【内容要点】
成人教育学的5条公理:自我导向、关联经验、强调实践、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内在驱动。
RIA=阅读拆页+讲解引导+拆为己用
案例很重要,不要片面追求干货。
【我的感受】
作者在这里区分了青少年教育学和成人教育学。前者偏向于学院式的,利于考试,后者偏向于职场,注重解决问题。我觉得他的分析非常正确。也许由于我一直在学校,先是学习,后是教人学习,所以学院式的学习方式已经在我脑海中根深蒂固了。于是,在为提升自己工作能力的学习时,我不自觉运用学院式的学习方式,摘抄重要句子,梳理知识结构,记忆重要观点。如果我是为了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话,那么这样的学习方式还是可以的。但如果我是想利用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话,这种学习方式就明显乏力了。
作者在书中明确指出了成人学习的5条公理:自我导向、关联经验、强调实践、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内在驱动。对照自己的学习,我发现自己在“自我导向”和“内在驱动”方面是可以的。但在“关联经验”“强调实践”和“聚焦于解决问题”三方面则力量不足。一方面是我在读书时会关联经验,但对经验的反思不足,没能很好地把自己的经验与书中的知识对应进行细致分析。第二方面是我读书很多时候停留在读的层面,很少运用到实践中,也没有从“是否用得上”的角度去有目的地读书。第三方面就是读书的效果,我虽然读了很多书,但依然感觉到有很多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不是我不想解决,而是我真的不知如何解决。
作者还提到一个观点,案例很重要。这点也给我很大启发。读书的时候,我习惯去寻找观点或结论性的句子,而忽略具体的案例。因为案例在论证过程中属于论据,存在的价值是为了证明观点,因此观点比案例重要。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我发现,观点很容易忘记,但有些案例却因为它的形象鲜活而容易被我们记住。更重要的是,同一个案例,会有很多不同的启发。例如龟兔赛跑的寓言,就是一个可以多角度解读的故事,也算得上是一个案例。又比如作者在第一章书中提到的《杜拉拉升职记》中的一个片段,杜拉拉通过邮件,把自己的所做与两位同事对他的帮助做成表格发给上司,同时发送给那两位同事,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一是让上司看到她的进步以及其他两位在培养新人方面的表现,二是让帮助她的同事得到鼓励;三是让很少帮助她的同事得到教训。我看到的是,作为下属,要想办法让上司知道自己的能力,也要想办法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而作者引用的拆书例子,得到的结论是:注重事实,关注细节,这是专业的表现。但不管你拆到的是什么,接下来就要关联到自己的经验,思考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应该如何去做。这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的重要步骤。
最后,我想试试拆解一下第二章中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的一个片段。
R阅读原书
内容要点:管理者考评下属,如果使用“找缺点”的方式,势必影响上下级的合作,如果采用“助发展”的方式,则能有利于下属和公司的发展。
I重述知识
在学校里,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可以类比于管理者和下属的关系。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好,有些老师用的方法是“找缺点”,认为只要把学生的错误和不足都找出来,然后帮助他们改正,学生就能越来越好;有些老师则采用“助发展”的方式,肯定学生在某些方面或某阶段做得好,然后激励他们继续努力。
前一种方式,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效果应该不大,一是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有些学生一听到老师找到,就非常忐忑不安,心想肯定没有好事。这些学生估计是被批评惯了。他们对老师心存敬畏,无法亲近老师。但我们知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害怕老师,努力学习很可能只是为了避免挨骂。所以,前一种方式估计也很难达到帮助学生学得更好的目的。还有一个缺点是,不利于老师的身心健康。试想一下,如果老师整天只盯着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心情肯定很烦躁苦恼,于是觉得工作不堪重负。
后一种方式,出发点也是好的。老师认为,学生处于不断成长的阶段,犯错是难免的,但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成长的那一面。于是,这样的老师会为学生的不断进步而由衷地感到欣喜,会通过表扬和激励来使学生焕发出更大的学习动力。师生间的关系必然也非常和谐。而老师也整天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因此,老师管理学生的方式不同,对学生成长、师生关系和教师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不同。哪个老师不想自己的学生学得更好?哪个老师不想师生关系和谐?哪个老师不想自己身心健康?所以,作为老师,向彼得·德鲁克学习一下如何管理自己的学生吧。
如果我想在某次测验或考试结束后跟学生谈话,可以这样提问:
我发现这段时间你在语文学习方面进步挺大的,你是怎么做到的?(记得一定要说出具体的某方面情况,不要笼统,否则的话学生会认为你不够诚意。只有具体准确的事实才能让学生相信你)
你认为这段时间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你对未来有什么期待吗?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你认为自己还需要哪些方面的提升?老师可以怎样帮助你?
如果你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那么你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改善?
你对自己的初中阶段甚至中学阶段有什么样的规划?你觉得自己应该如何使自己提升得更快?
……
唉,有点词穷了!不过,我想,进行这样的谈话,关键是要坚持一个原则——“助发展”,就是肯定学生已经取得的成绩,鼓励他或帮助他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