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的人际关系,尽快断舍离
对于人际关系,我逐渐总结出一个最合乎我性情的原则,就是互相尊重,亲疏随缘。我相信,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我还以为,再好的朋友也应该有距离,太热闹的友谊往往是空洞无物的。
——周国平
有些事做不到也不扣分,但做到了就狂加分
有次微信公众号推送完文章,我进后台精选读者留言。有位读者,发了两条内容相似的留言,我点开一条,系统提示我“该留言已删除”,我没多想,又点开了另外一条,留言成功入选。
我对这种小事过目即忘,直到几分钟后我看到这位读者从后台发来一条消息,他解释说:“刚刚留言里有个错别字,所以删除了重新发的,给你添麻烦了。”
这条留言被我截图保存了下来,我想把这种细腻体贴、将心比心的涵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重复留言的情况我遇到过不少,要么是对方重复发了两条,要么是对方撤销留言的时间晚于我浏览后台信息的时间。我觉得这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看到两条相似度较高的留言,我一般以后发的那条为准。但这位读者竟然专门向我作出解释,甚至觉得给我添麻烦了。
这件“做不到也不扣分,但做到了就加分”的小事,让我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甚至忍不住隔着屏幕去想象对方的美好。
然而,“做不到也不扣分,但做到了就加分”的事和“本不该做,却做了”的事是有区别的。比如去水房倒水时,把茶渣直接倒进水槽;去商场的洗手间时,把卫生纸直接扔进马桶里;去酒店时,用漱口杯来弹烟灰;离开酒店前用浴巾擦鞋上的泥灰等。这些行为在我看来,属于“本不该做,却做了”的事。这样的事,不做是本分,做了是丢分。
而那些“做不到也不扣分,但做到了就加分”的事情,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
我平常就爱观察人们的言行举止。我觉得,与其讲修养是什么,对我们有多重要,倒不如分享并分析一下有修养的人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我先夸夸自家先生,恋爱时就能从许多小事上窥见他的修养,这让我对他很有好感。一起吃快餐,吃完后他总是把餐盘拿到厨余处理台,把垃圾倒掉,而不是把餐盘留在桌上等服务员来收拾;一起逛超市结完账后,出口处横七竖八地放着购物车,他却不会随手把购物车放在那里,而是找到整理好的购物车队列,亲手推进去。那时我就觉得他很会为别人着想,婚后果然也是这样。
女同事D也是个有修养的人。记得我和女伴第一次去女同事D家玩,D下楼来接我俩,进单元电子门时,D一边跟我们聊天,一边习惯性地扶着门轻轻关上。这个举动被女伴尽收眼底,当场大赞她素质高,因为很多人推开电子门,进门后就不管了,关门的声响还很大。
D说这个习惯是从她老公那里学来的,她以前也不扶门,自从她老公说那样关门的声响可能会吵到一楼的住户后,她便养成了这种习惯。当时还单身的女伴立马问D:“你老公还有单身的哥哥或弟弟吗?我也要嫁一个家教这么好的人。”
有修养、自带人格魅力的人,在哪都抢手。
去年,我和一位修养极佳的女同事去北京培训,上课时我学习专业知识,下课时女同事培训我礼仪修养。
一路上,很多不起眼的小事,都让我见识了女同事宁愿自己多做一点,也要方便别人的“不给别人添麻烦”的观念。如飞机降落后,机舱门还没打开,大家就纷纷拿起行李,打开手机,乱作一团,只有她把安全带扣好摆正,把坐皱的坐垫铺平;我们的三餐在酒店的自助餐厅解决,每次她取完食物,都会把用完的勺柄放好,方便下一位用餐者;培训会议室附近的卫生间,第一个是蹲坑,后面是马桶,蹲坑是很多人的首选,我俩下课去卫生间时,走在前面的她总是把第一格让给我;课程结束后,我俩出门逛街,服装店里,她试完衣服后觉得不合身,就把衣服翻朝正面,扣好扣子,弄得整整齐齐才递给店员。
认识这样的同事,我觉得倍儿有面子。
对于公众人物而言,言行举止有修养更能圈粉。
比如我很喜欢的主持人汪涵,曾有位空姐说:“一次汪涵乘坐我们航空公司的飞机,他全程默默地坐着,腿上盖着一条被子看书。飞机落地后,我们整理客舱时惊讶地发现,汪涵坐的位置旁边有一个叠放整齐的被子,用过的拖鞋也被整齐地摆在脚边。”
她们的工作人员私下交流,发现汪涵乘机历来如此。汪涵就是用自己的修养,来诠释名字里的“涵”字。
有次在“知乎”上看到作者倪一宁贴了一张穆熙妍微博的截图,内容大概是穆熙妍发了日常的穿搭照片,有位网友的评论既刻薄又难听,穆熙妍仍然以玩笑化解,还在转发微博时,删掉了对方的微博名字,以免粉丝去骂那个网友。
穆熙妍以德报怨的行为,让我对她好感倍增。以前只知道她家境很好,没想到她家教也这么好。
我想起一句台词:“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朵花,可好看了。”这些美好的言行举止,会把我们的世界装点得更加美好。不管是谁,做到了那些会被狂加分的事,他的内心一定有朵好看的花。
异性缘好的姑娘,平时是怎样说话的
女同事L在我旁边接听男友电话时,脸色突然由晴转阴,语气瞬间由好变差。开始我以为两人在吵架,后来才知道这就是他们平常的说话方式。
我有点想不通,在工作中拿捏分寸得宜、情商颇高的女同事L,在恋爱中,时而铁齿铜牙,时而聒噪埋怨,时而挖苦嘲讽,时而冷战沉默,总能轻而易举地把话说成“肇事现场”。
几个要好的同事也没少劝她,话语里的负能量是会互相反弹的。你铁齿他铜牙,恋爱处处充满争吵;你聒噪他埋怨,双方好感化为齑粉;你挖苦他嘲讽,强力破坏彼此好感;你冷战他沉默,两人彻底浓情转淡。这样的两个人就像在打乒乓球,你一句狠话放过去,他加大力度扣杀回来,如此反复,直到一方接不住,掀桌走人。彼此伤害有什么好?我见过不少常年争吵、恶语相向的夫妇,他们的外在状态即是两人关系的揭示者:女的脸色蜡黄,皱纹“深刻”;男的因循苟且,麻木消沉。两个人之间的恶性沟通,势必会加速双方身体和心灵的“折旧”。
提到“会说话”三个字,身边一位朋友有句经典台词:“能用说话搞定的事,干吗非要跟自己的身心过不去。”我深以为然。我一直觉得,姑娘们要好好说话,少发脾气。发脾气,就像发行限量版的名牌包包,发行得越少越容易被惦记,天天都在发行的,只能是廉价的地摊货。
有姑娘表示不服,难道没听过“懂事遭雷劈,骄纵有人疼”?没错,小作是情趣,大作易伤人。
有妻子反驳,不是说“家是个让人放松的地方”吗?但家也绝对不是让人放肆的地方。
有女人撇嘴:“我就是刀子嘴豆腐心的人,不行吗?”天哪!你先拿刀子嘴伤人,再用豆腐心伤己,这到底是为哪般啊?
两个人在日常相处中,摩擦和冲突肯定会有,一旦你说出难听的话,事后必要反省:当时究竟是为了发泄不满情绪,还是想真正地解决问题。如果是发泄情绪,说气话只会起负作用,负面情绪会在你们争执的回合中逐渐增强,最终两败俱伤;如果想解决问题,就更加应该注重沟通的方式,把话说到点子上,你大声喊叫,只会让说服力大打折扣。
我毕业去深圳找工作那段时间,认识了一对感情很好的中年夫妇。阿姨常跟我说起叔叔当年是如何在众多追求者中追到她的。阿姨的说话方式使我受益至今。
一见到她,就能感受到她满满的热情。她总是笑意盈盈,讲话还时常以“喔”收尾,听她说话让人感到格外舒心。
她那些真诚合宜的夸赞、含情脉脉的撒娇、包裹糖衣的批评、恰逢其时的幽默,都一一列进了我的待学课表,其中,我急需恶补的是以下两点:
1.换词大法
比如,阿姨当面称呼叔叔时,不会直接说“你”,而是说“老公你”,显得很亲密;当她讲话后叔叔摆出一脸困惑时,她不会说“你听懂了吗”,而是说“我说清了吗”,一点也不让对方感到尴尬;叔叔朋友推荐的股票亏了钱,她没说“都怪你朋友”,而是说“我俩看走眼了”,一种共进共退的情谊蕴含其中。此外,她还把“买房”说成是“拥有共同的家”,把“供养孩子”说成是“陪孩子成长”。对语言敏感的我觉得,这种回避压力、描绘美好蓝图的说话方式能让人心生乐观。
2.预告机制
我目睹过几次阿姨发脾气,最有借鉴价值的一点是,每当她忍不住要发脾气之前,都会给予身边的人明确的预告。
有天她因工作的事在家生气,发怒之前她告诉叔叔要站在她这边,然后开始痛批公司的小人,就算叔叔再没眼力见儿,也知道要声援她,五分钟后她就释然了。
还有一次,叔叔惹她生气了,她先点明叔叔的哪个行为踩到了她的雷区,再直截了当地说:“我生气了,你得哄到我开心为止。”我就远远地看着叔叔各种逗她开心,两人很快和解。
多少姑娘,不是选择直接说“站在我这边”,而是说“你来评评理”,别人评理时她又发飙;多少姑娘,不坦言说“哄我开心”,而是说“我没生气”,别人没哄时她又炸毛。
如果你生气前说明原因,在乎你的人自会体谅、包容你,但你无理取闹、胡搅蛮缠、迁怒家人,恐怕只会衍生出更大的矛盾。
互相赞美,结果双方都越赞越美。任何恶言都会“计件收费”,任何夸赞都会为甜蜜积分。阿姨的说话方式潜移默化地营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夫妻关系越来越好。
我们凭什么这样和家人说话还心安理得
某天,我和先生去外面吃晚饭,吃完走路回家,到家时又热又累。
他要去洗澡,我打开电视想看一档真人秀节目,问他节目的名字叫什么,他回我一句“你不会自己找找吗”,然后就去洗澡了。
我被他这个反问句弄得很不高兴,等他洗完澡,我跟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你这么说让我不舒服,同一个意思,换成‘我也记不得了,你找找看吧’,是不是好多了?”他嘿嘿一笑,又回我一句“你就是想太多”。
这句话又戳中了我的“气点”,我埋怨他:“你为什么总能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我惹生气?”接下来他问我哪次惹到我了,我记仇地翻旧账,争执10分钟后我俩各自面壁。
事后自省,虽然他说的“你不会自己弄吗”“你就是想太多”惹我不高兴,但我那句“为什么你总是这样”同样也惹到了他。我发现自己有时也会下意识地说“你总是怎样”“你从来不怎样”这类的话。但回头仔细想想,这话既发散重点,又扩大打击面,很容易让人生气。
我决定以后说这类话时都换个说法,比如“你这次做了什么让我感到不高兴”,“你那次没做什么令我感到郁闷”,就事论事,不乱扣帽子。
自从替换了那些让对方感到不适的话语后,我俩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了。有一篇文章叫“好好和家人说话有多重要”,相信很多人都很认同,但难以做到。其实,不少问题就出在很多习惯用语上,大家心情好时可能不会在意,一旦又累又烦,怒火就容易被煽起来,进而引发争吵。
有次我去看望在休产假的女友。她家真是热闹,为了照顾刚出月子的产妇和满月不久的孩子,双方父母都来帮忙。90多平的房子里,婴儿的啼哭声、大人的拌嘴声,此起彼伏,我注意到她的家人对话的几个细节。
她老公从卫生间出来,洗完手后没擦干,把水甩到了地上,女友脱口而出:“跟你说多少遍了,不要把水甩在地上,不小心踩到水滑倒了怎么办?”于是她老公不开心地拖干了地面。
她婆婆在饭厅择菜,电话响了,就唤公公把手机递过来,正在浇花的公公湿着手,觉得等会儿打回去就行,就有点不耐烦地回了婆婆一句:“没看到我正在忙着吗?”婆婆嘟囔着洗完手着急地接电话。
她家大胖小子睡醒后一直哭闹,女友和她老公便给孩子换尿布,女友爸妈看到他俩用湿纸巾给孩子擦屁股,开始苦口婆心地劝阻:“不要总是拿湿纸巾擦,要用清水洗,婴儿皮肤娇嫩,我们也是为孙子好。”
女友家“热闹”得让我有点脑仁儿疼,我甚至感觉到空气中有种剑拔弩张的氛围,要不是有我这个外人在,他们可能就直接吵起来了,我赶紧告辞了。
看得出女友家人之间彼此在乎、互相关心,就是有些家常话不太好听。像女友对老公说的“跟你说多少遍了”,让她老公有种小事都做不好的挫败感;公公说婆婆的“没看到我正忙着吗”,让婆婆觉得自己不为别人着想;她爸妈说他俩的“我们也是为孙子好”,让这对年轻夫妻心生委屈。
其实我很理解迎接新生儿的手忙脚乱,以及一家7口共同居住的紧张烦躁。但如果大家都能将心比心地换一种方式说话,家庭氛围也许就能改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