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徐志摩,大家可能跟我一样,第一反应就是他的《再别康桥》,他的人生,诚如诗中描述的那样“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是毋容置疑的,但今天我想写的是他与张、林、陆三位在他人生中担任着重要角色的女性之间的故事。
文章我不想从徐志摩的角度出发去写,那样有失偏颇,我想站在张、林、陆这三位女性的角度去写她们眼中的徐志摩,文章感悟来自于《张幼仪传》《林徽因传》《陆小曼传》等。
一、《张幼仪传》
张幼仪,民国时期我最爱的女性,没有之一,以前对她的印象仅停留在她是被徐志摩抛弃的可怜女人,后凭借自己的努力做了银行副总裁,开始炒股做金融,达到人生巅峰,但自从读了张幼仪传,对她有了更深的了解,我想从爱情、责任、家庭、个体等四个方面去剖析她。
爱情:
提到爱情,不可否认,张幼仪的第一段婚姻是失败的,可以说徐志摩毁了她,但同样也是徐志摩成就了她。她与徐志摩的婚姻,不能说谁对谁错,他们都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张幼仪是个典型的传统女人,即便她婚前内心渴望自由,渴望读书写字,不愿缠足,不愿跟别的女孩一样一生平平庸庸。但她骨子里深受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觉得婚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后三从四德相夫教子是她一生要做的,所以,对于家里安排的婚姻,她没有选择的权利,也没有做出任何的抵抗,只是满怀期望的等待着。
徐志摩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他崇尚西方文化,主张自由,且风流多才,是众多女人心中的倾慕者。他喜欢有才情有思想的美女,渴望自由恋爱,但他的新式思想并没有撼动父母的观念,还是踏上了家里包办婚姻的路程。多年后,对这段婚姻,可能除了两方家庭,他们这两个当事人,都不曾满意。
徐志摩的心中带着对包办婚姻的憎恶,所以将这份厌恶嫁接到了张幼仪的身上,在他的眼里,张幼仪就是乡下的土包子,他甚至从未有过要去了解自己妻子的想法,而是在拜堂成亲的那一刻,就在他的心底把张幼仪打入了无底深渊。婚后,他对张幼仪不理不睬,一句话没有,除了每晚被家人逼得要去同床共枕,其他时间,他们两个宛如一对陌生人。
张幼仪生下长子阿欢后没多久,徐志摩去了剑桥留学,在那里结识了美貌与智慧并存的林徽因,她才是他想要的意中人,从此爱的一发不可收拾,而国内的张幼仪,替他侍候着父母,料理着家里的一切家务,且打理的井井有条。
徐志摩一心想与林徽因在一起,作为新式思想的代表者,所以他想到了离婚,他想做中国离婚第一人,即使他的老师梁启超写信批评他的做法,但他仍不为所动。
二哥张君劢觉得两人长期分居,家庭会出现裂痕,所以张幼仪在二哥的劝说下,前往了英国陪伴徐志摩。徐志摩对张幼仪一如既往的冷淡,对林徽因一如既往的热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徐志摩打定了离婚的主意,可不巧的是,这个时候的张幼仪发现自己又怀孕了,她天真的以为这个孩子会挽回徐志摩的心,甚至做好了徐志摩娶二房的准备,可是徐志摩却让她去打掉孩子,在中国,怀孕是多么让家庭开心的一件事,可是在徐志摩眼里,却让她去打掉孩子,她几近恳求的语气对徐志摩说道:“听说打胎会死人的”,可徐志摩却说道:“坐火车也会死人,那大家都不坐火车了?”,张幼仪彻底心凉了,就那么一瞬间她突然变得坚强了很多,摸着自己的肚子,她发誓要把孩子生下来。
二哥给张幼仪去信说,孩子务必生下来,不必担心他的抚养问题,生下后他会收养,并让张幼仪去法国找他,二哥的来信无疑给张幼仪吃了颗定心丸,后来年仅二十的张幼仪怀着身孕坐车去了巴黎找二哥,又后来跟着七弟去了德国柏林,七弟对她照顾的无微不至,直至生产。生产完没多久,徐志摩带着他的几个好友到了柏林找到张幼仪,随即带来的还有一份只等张幼仪签字的离婚协议书,张幼仪迟迟不肯签字,她也许放不下的不是眼前的这个男人,而是离婚对于一个传统的女人来说,那相当于休妻,她并未做错什么,所以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徐志摩看到张幼仪不肯签,激动的说了一句“林徽因马上就要回国了”,“呵,原来是这样,原来是他爱的女人要回国了,他得给她一个交代”张幼仪心里想到,她不假思索的随即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此刻的徐志摩开心的像个孩子,他激动的拉住张幼仪的手,感谢她,这是徐志摩第一次对张幼仪笑,而张幼仪此刻却无比的厌恶眼前的这个男人。
二儿子出生在柏林,所以张幼仪给他取名彼得,她在二哥的介绍下找了个保姆朵拉照顾彼得的日常生活,自己去报了所学校学习德语和幼教,只是彼得命薄,刚满两岁就不幸夭折了,彼得去世后,张幼仪便回了国。朵拉说是保姆,不如说是张幼仪母子的家人,她对彼得的爱只比张幼仪深不比张幼仪浅,所以彼得去世没多久朵拉也跟着去了。
纵观张幼仪和徐志摩的婚姻,很多人因为徐志摩抛弃了张幼仪而骂他渣男,但我却并不完全认同,我觉得错的不是他们两个个体,错的是两个追求不同、三观不同的人,硬生生的被绑在一起,而且是用封建伦理进行绑定,对于一味追求自由的徐志摩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束缚,虽然徐志摩在对待张幼仪的问题上做的很不道德,很绝情,但我们不能说徐志摩是无情的,因为他在面对林徽因时,面对这个自己心爱的女人,他能奋不顾身抛弃一切的去追求,说明他这个人对待感情是用心的专一的,无情,只能说明他还没有遇到那个他觉得对的人,他的无情,只用于他不爱的人。我们常人在面对自己不爱的人的时候,都做不到满心欢喜、倾心相待,更何况去要求一个追求自由的理想主义者去做到呢?
在那个封建的年代,面对徐志摩的背叛与抛弃,张幼仪没有自怨自艾,没有寻死觅活,而是选择了坚强的活着,且坚持把肚子里的孩子生下来独自一人抚养,在那个语言不通的异国他乡,可想而知这中间她受了多少委屈,流了多少泪,但这一切都没有把她打倒,想到自己的孩子,她有了坚强的理由,她去上学深造,让自己有一技之长来谋生,这是我们很多现代接受了高教育的女性都做不到的,更何况那时二十一岁的她,只是一个封建社会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也没有见过多少世面的女性,这也是我倾佩她的地方。
独立的女人散发出来的魅力是无法抵挡的,经历过失败的婚姻,张幼仪对男人的选择有了更深的认识,所以在罗隆基为了张幼仪强迫自己的妻子与自己离婚后,她也毅然决然的对罗隆基进行了拒绝,因为她知道罗隆基虽有才,但人品差,果不其然,罗隆基是一个比徐志摩渣了百倍不止的大渣男,极其好色,且因好色,被送上了法庭。
幸运的是,爱情并没有抛弃张幼仪,在她五十多岁时,在香港结识了苏医生,那个温文尔雅的男子,给了张幼仪从没有感受过的温柔,一起生活的二十余年,让张幼仪的人生体验了一次正儿八经为人妻的温暖。
责任:
张幼仪回国后,徐志摩的父母因与陆小曼不合,随即要带着孙子搬去和张幼仪同住,可当时的张幼仪已经和徐志摩离婚,且徐志摩已与陆小曼结婚,所以张幼仪觉得不妥,自己已经没了与徐志摩父母同住的身份,但最终还是抵不过老两口的诉求,所以张幼仪在自己家后面的院子里重新盖了一座房子给徐志摩父母居住,她承担起了赡养他们的责任。
或许在张幼仪的心里,还保持中国传统文化遗留的风骨,一日为父终身为父,况且老两口这么多年对张幼仪确实很好,一直当亲女儿一样对待,所以她把老两口也当亲生父母去敬重。
徐志摩的母亲重病,眼看就要不行了,但家里没人会料理后事,整个徐家乱成一团,当时已婚的徐志摩第一个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妻子陆小曼,而是已经离婚的张幼仪,张幼仪怕陆小曼误会,坚持不去,随即徐志摩的父母收张幼仪为义女,让她以义女的身份去帮老太太料理后事,老太太看到张幼仪去了,知道自己死后可以放心了,不用担心没人管她,精神竟然好了起来,两周后,老太太去世了,她的后事有条不紊的举行着,一切看起来那么的井然有序。
后来徐志摩飞机坠毁逝世,张幼仪又独自承担起替他赡养父亲的责任,直至徐父去世。
这一切在两人离婚后按理说跟张幼仪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是她面对徐志摩的父母还是承担起了作为儿媳养老送终的义务和责任,不是源于她对徐志摩的爱,她对徐志摩本来也无爱,这是她刻在骨子里的善良,和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这一刻的张幼仪是值得尊敬的,她内心的强大和大气是常人无法比拟的。
家庭:
张幼仪的母亲生了12个小孩,8个男孩,4个女孩,张幼仪排行第八,在女孩中排行老二,所以大家称她为“二小姐”,他们家是名副其实的大家族,只是后来家道中落,过了一段时间的清苦日子。父亲是个很严苛的人,一生不苟言笑,母亲是大家闺秀,长父亲两岁,两家是世交,所以在父亲生下来以后,两人便定了娃娃亲,母亲一生对父亲毕恭毕敬,正经做到了封建社会对女人的苛刻要求。
在现代的我们看来,家里孩子多了,小时候还好,长大成亲后是非也就多了,可是他们家不同,因为家教的缘故,他们那一大家子,不管成亲与否,永远都拧的是一股绳,真正做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父亲极其的重视男孩子的教育,所以他们家男孩子几乎都会被安排去出国留学,八个男孩,各个都很有出息混的很好,比较出名的就是二哥张君劢和四哥张嘉璈,二哥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学家,四哥是经济学家。老二和老四也是对张幼仪最好的两个兄弟,在她的人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就是四哥促成的,徐志摩本来对这场包办婚姻特别不满,也是四哥引荐他成为梁启超的学生后,徐志摩才勉强答应,嫁妆是四哥从国外花重金为妹妹置办的,吉服也是为妹妹量身打造的当时世上独一无二的中西合璧式婚纱。
张幼仪就是成长在这样一个充满严苛与关爱的家庭中,她接受着父母传统思想的教育,同时又对二哥和四哥带给她的西式思想充满兴趣。或许正是小时候脑袋里接受了这两种文化观念,才造就她后来对待徐志摩的父母,能够做到中国文化要求的敬重和养老送终,对待自己身上的遭遇,能够做到坚强独立,接受西式思想并顽强的活下去,且活的很好。
个体:
张幼仪的一生,是传奇的,她是个大气且富有格局的女人,她从德国回国后,最后定居在上海,先是在东吴大学教授德语,后来因四哥的协助,出任了上海女子商业银行的副总裁,又和她的八弟合开了云裳服装公司,她出任总经理,让她的管理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后在二哥主持成立的国家社会党中,应邀管理财务,在抗战爆发后,她囤积军用染料,又大发了一笔横财。在她的这些职务和工作中,每一项她都做的很出色,一时间八面威风名噪一时。
纵观张幼仪的一生,除了与徐志摩的婚姻,是她人生的一大败笔,其他的都是顺风顺水。其实她应当感谢徐志摩当年的抛弃,要不是他的抛弃,张幼仪这一生应当与其他闺门里的女子一样,侍候公婆,相夫教子,直至死亡,那便也没有这么传奇而又精彩的人生了。
二、《林徽因传》
林徽因,一个美貌与才情并存的女子,她被胡适誉为二十世纪第一才女,这个称号,她是担当的起的。虽然她是间接导致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的女人,但她却永远也让人讨厌不起来,她富有自己的思想,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她的身上,有中国传统女人的含蓄美,也有西方女人的浪漫美。
有人用陆小曼跟林徽因作比较,说她们两个都是二十世纪的才女,有着同样的地位。不可否认,陆小曼是有才情的,但在我看来,她们两个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陆小曼有才而无德,她过分的追求西方文化的形式化,忘却了中国的传统礼仪和道德,而林徽因,她德才兼备,且从不炫耀和卖弄自己的才情,她对西方文化的追求是发自内心,对自由的渴望也是发自于内心,而陆小曼对西方文化的追求却流于表面过于形式化。林徽因当的起众人称她一句林先生,而陆小曼最多是个才华横溢的才女。
在剑桥时,我想林徽因确实有爱过徐志摩的,他们两个思想上的同步相互吸引着对方,倾慕着对方,但后来她还是听从了家人的意见,在家人的安排下回了国认识了梁思成,同样富有才华的梁思成比徐志摩成熟了很多,他是个现实主义者,也同样被德才兼备的林徽因所深深地吸引,不久,他们二人便相爱了,并约好一起出国留学,可不巧的是梁思成出车祸了,导致身体有轻微残疾,他以为林徽因会离开他,但没想到林徽因不但没有抛弃他,反而每天陪着他给他讲夜莺与玫瑰的故事,这使得二人感情更加稳固了。
可以看得出,林徽因虽然受西方文化的洗礼追求自由恋爱,但在道德面前,她还是选择了放弃爱情回国接受相亲,在自己的男朋友身体残疾的时候不但没有离开反而选择了相守,对待感情的这一点理性和真挚便真的很令人倾佩。
林徽因是个真性情的女子,做事喜形于色,不开心的时候她也会对梁思成任性发火,开心的时候也会像个小女人一样依偎在梁思成的怀里,大家熟知她的脾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计较她偶尔上来的脾气,正是因为她的真性情和真才学,才吸引的金岳霖对她青睐有加,并为了她终生未娶,一辈子只愿做她的邻居默默的守护她。
和梁思成在一起后,尽管徐志摩对林徽因还有爱慕之心,但林徽因却完全收起了对徐志摩的爱慕之情,只留下友情,她能很好的把握男女关系之间相处的那个度,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梁思成对金岳霖和徐志摩这两个天天惦记自己老婆的男人完全放心的理由了。
与梁思成在一起后的林徽因,跟徐志摩之间的相处是纯洁的,他们还会像以前一样讨论诗作,对于生活中的困惑也是无话不谈,徐志摩把林徽因当成精神上的寄托,常常在陆小曼处受了委屈会去跟林徽因讲,林徽因也会安慰他告诉他应该怎么去处理,他们彻底的变成了知己,而不再是情侣。
婚后的林徽因支持丈夫的事业也追随自己的爱好,随着梁思成终年走南闯北用现代方法去研究各地的古建筑,她不喊哭不喊累,跟着梁思成乐在其中。后来他们二人在建筑学研究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一起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或许最美好的爱情就是:你想要的,我刚好都有,且愿意给。
三、《陆小曼传》
陆小曼,一个生活在温室里的公主,从小锦衣玉食,佣人成堆,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有才学有胆识,从幼儿园到大学上的都是有名的国际学校,从小美到大,从小捧到大,在学校里,大家会因为能跟她讲一句话而自豪很久,她精通英语和法语,在政界是有名的交际花,习惯了奢靡的生活。
王赓,陆小曼的第一任丈夫,这个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后被保送美国于多个名牌大学就读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在陆小曼的父母和外人眼里,他是个文武双全且风流倜傥的才子,会是女儿的最佳良配,但在陆小曼眼里,他是个思想传统的工作狂,虽然他深爱着陆小曼且极为宠她,但对于陆小曼来说,他们的思想无法产生共鸣,他的宠爱就像哥哥对妹妹宠爱一样,王赓与徐志摩是好友,当时王赓出任哈尔滨警察厅厅长,陆小曼因不喜欢哈尔滨便回了北京与自己的父母同住,王赓托徐志摩帮忙照顾太太陆小曼,两人皆是浪漫主义者,这一来二去的,便暗生情愫,且一发不可收拾,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沸沸扬扬,后王赓与徐志摩决裂,并选择了退出,与陆小曼离婚。
徐志摩与陆小曼是真心相爱的,为了嫁给徐志摩,陆小曼不惜与家人决裂,而徐志摩为了娶陆小曼,因徐家父母说他们需要经过张幼仪的同意,才肯接纳陆小曼嫁入徐家,徐志摩便写信恳求当时还远在柏林且承受丧子之痛的张幼仪尽快回国,一切正如他们二人所愿,他们冲破了重重阻碍,终于结婚了,并定居在了上海。
但婚后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幸福,甚至是这段婚姻把徐志摩从一个理想主义者打回了原型,变成了现实主义者。结婚刚满两个月,翁瑞午出现在了他们的生命中,当时徐志摩要离开上海去北平工作,陆小曼的身体不太好,徐志摩便托初试的翁瑞午帮忙照顾陆小曼,要么说徐志摩记吃不记打呢,陆小曼就是因为王赓托他照顾所以离了婚变成了他的老婆,他却肯放心的把陆小曼再交给其他的男人帮忙去照顾。
为了缓解陆小曼病情带来的痛苦,翁瑞午为陆小曼带来了鸦片,吸食了鸦片的陆小曼自此再也离不开翁瑞午了,从那时起,翁瑞午便明目张胆的住进了徐家。徐家父母看不惯说了陆小曼很多次,但陆小曼不以为然,还公开与公婆争执,用徐老太太的话说,在徐家,没有谁的地位能比翁先生的地位更高的了。
最典型的两个例子就是,一次,徐家父母看到冰箱里面有火腿,便让佣人做了菜吃了,结果陆小曼发现火腿不见了便质问佣人火腿去哪了,佣人说老爷和夫人吃了,陆小曼便向徐家父母喊到,那是我留给翁先生吃的,谁让你们吃了。再一次就是徐志摩从北京回到上海,因为上课的缘故,嗓子不舒服,徐老太太让佣人把家里珍藏的人参给儿子熬的喝了,佣人站在原地不动,老太太问她怎么不去做,佣人说,陆小曼交代了,那人参是她留给翁先生补身体用的,谁都不可以碰。也是那次徐志摩回家,看到自家床上躺着的陆小曼和翁瑞午正在吸食鸦片,他劝陆小曼别吸了,可是两人没有一个搭理他的,太累的他便在床上找了一小片地方默默的躺下去,三个人,一张床,就这么睡了一夜。第二天起来,徐家父母看到那个场面,除了为儿子感到心疼,更为自己的面子感到羞耻,所以他们打电话给张幼仪,说要搬去和张幼仪同住,家里实在没法待了,随即,徐家二老停了对徐志摩和陆小曼的财产供给,收拾了行囊去找了张幼仪。
离开家里的财产支撑,加上陆小曼生活奢靡和吸食鸦片需要大量的金钱,徐志摩不久便向生活低了头,他以前那么高傲的一个人,现在却不得不做很多份兼职去补贴家用,他们甚至一度连给陆小曼买化妆品的钱都出不起,为了节省北平和上海两地来返的交通费,徐志摩接受了邮政公司提供的免费飞机,众所周知,那个飞机是不安全的,稳定性很差的。陆小曼却说:“徐志摩要是坐飞机死了,我就去做个风流的寡妇”,没想到她一语成畿,这句话在他二人身上,应验了。
徐志摩在上海看完陆小曼后,劝她跟自己去北平生活,但陆小曼因为上海买鸦片比北平更方便而拒绝了,两人为这事大吵了一架,随即徐志摩赶着回北平参加林徽因的演讲会,坐上了那趟有去无回的飞机,一代风流才子,香消玉殒。徐志摩的死,众人皆是悲伤的,而陆小曼也应验了她的那句话,自此,便做了那个风流的寡妇。
在这场爱情游戏里,翁瑞午毁了陆小曼,而陆小曼毁了徐志摩,可以说,徐志摩的死,是陆小曼间接导致的。
《活着》里面的主人公富贵有一句名言:人这一辈子,话不能说错,床不能上错,门槛不能踏错,手不能摸错。 徐志摩或许就是因为当年踏错了门槛,上错了床,结识了陆小曼,才导致他这凄惨的下半场人生。
当年为了给陆小曼买鸦片,徐志摩借了身边所有能借钱的朋友,甚至跑去向张幼仪开口借钱,张幼仪知道徐志摩面子薄,给钱的时候总不忘加上一句,这是你父亲给你的,而且她还每个月给陆小曼的户头汇三百块钱,说陆小曼是她儿子的继母,她有责任替她儿子照顾继母的生活。我不知道面对堕落后的陆小曼,徐志摩是否后悔过当年抛弃了有情有义的张幼仪?
如果从一开始传统的张幼仪嫁给了传统的王赓,而浪漫的陆小曼嫁给了浪漫的徐志摩,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果?但现实就是现实,现实没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