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节以前我极少去菜场,偶尔应家里急需顺路匆匆带点菜的情形是有的。今年春节起,我成了月安菜场的常客,每周必去一次。几个月下来,我已基本了解了菜场里的格局、人来人往的情况以及小贩们的作息。
步行至多20分钟,不过我因为一次买的菜多,都是开车去。月安菜场形制规整,大致是正方形。东门临燕山路,门口中间区域是几户卖水果的,东门左边依次是一间小小花店和一家不大的水果店。我一般从东门右手边进入,这是菜场的最北端,长度约有50米。沿路依次是水果摊、熟食店、肉铺,肉铺大概有五六家。沿着店铺走到尽头向左拐,贴着西墙的一溜儿都是卖水产的,各种鱼虾海鲜,应有尽有。我喜欢走到第四家夫妻店门口,让他们给我挑选鱼虾。菜场的南端基本上也都是肉铺或熟食店,但我沿着北面和西面商铺走了一遭,放菜的大蛇皮袋里已经塞满了各色肉类和鱼虾,所以就不去张望了,只偶尔在西南角一家卖牛肉的摊前询问几句。然后绕回菜场中,菜场中间的位置基本是卖各类蔬菜的,有一家卖豆制品,还有一家是面容沉静的中年妇人现包春卷和馄饨,半成品卖给客人。菜场东墙临近大门的一溜排店铺基本是卖调料,东南角有一家卖各色面皮面条。因为还处在疫情防控期,我每次去了都恨不得飞进飞出,没时间一一细看。不过,在这最紧张的时节,菜场里肉类、水产、蔬菜等品种齐全,种类丰富,心里感觉很踏实。不管什么时候,走进这样的菜场,我就有种丰衣足食的感觉。
我买任何东西都有个习惯,只盯着一两家。买肉,只在贴着北墙根儿肉铺第二家。第一次去,我就买了三百多元的肉,五花肉、梅条肉、仔排、筒子骨、猪蹄、猪肝、猪腰等等,老板是一对中年夫妇,乐得合不拢嘴,殷勤得很。他们帮我把仔排、筒子骨剁成小块,把梅条肉绞成丝,又把一大块五花肉去皮,洗净,和着葱和生姜绞成肉糜。我婆婆说要包锟饨,我听从吩咐请老板帮忙。男老板听说我家里有两孩子,就把五花肉多冲洗了一会儿。女老板麻利地打包好我买的肉后,还特意绕过肉铺把沉沉的袋子放入我的蛇皮袋中。以后,我每次买肉就定点在他们家了,因为我家有三个男子汉,肉类需求最多,所以每次都要买几百元的肉。或许是常客,或许我算是大主顾,或许防疫期间到菜场买肉的人并不多,老板很快就认识我了。我每次一站在肉铺前,老板娘一边照顾着别的客人,一边笑着跟我打招呼:“来啦!”我戴着口罩,衣服也换了,她也辨认出来?我笑着回应。每次离开她的肉铺,她还会笑着说:“谢谢!”看着她的笑脸,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母亲,以前我母亲也是个小商贩,每天迎来送往,对顾客也这般殷勤客气。对她,我顿生好感。前两周的周末我去买菜,仅有他一家肉铺是关着的,怎么了?我心生疑惑。虽然为了买菜方便加了微信好友,也不能唐突,只好在旁边一家买了几十块钱的梅条肉应应急。上周再去时,我忍不住问起,老板娘说回盱眙老家了,是产龙虾的盱眙,手里忙活着,还高兴地跟我絮叨,下次再回老家给我带龙虾。我赶紧道谢,心里想着,大概是忙活了一年,因为疫情没回能老家,现在回趟老家而特别满足吧。唉,希望每一个异乡人都能及时回乡,感受到家的温暖。其实我也不是南京土生土长的,我是盐城人,我很想跟她说我也是苏北人,现在也想回趟老家看看,但没好意思说出口。
贴着西墙的全是卖鱼虾的,大概是巧合,或者是这年轻夫妻俩做事特别麻利吸引了我。姑娘大概二三十岁,娇小肤白,长得眉清目秀。她在前面招呼客人,按照客人的需求捞鱼、上秤、装袋,再交给案后的丈夫打理。我第一次买,不懂行情,买了两条大鳜鱼、四条昂刺鱼、一斤河虾……以后,我就知道每一样买一点,姑娘还会主动给我建议,帮我挑选。最近一次,我买黄鳝,她说上面的便宜,五十多元一斤。说着,她把藏在下面的一只桶拿出来,指着里面的说,这都是野生的,新鲜,味道更好一些,一斤稍贵一点。我是老顾客了,所以她这样优待我,心里暖乎乎的。跟这家隔着一条窄道的是卖海鲜的,经摊主的热情指点,我认识了各种海产品,诸如花蚬、蛏子、蛤蜊、文蛤、生蚝、花螺、鲍鱼、斑节虾、虾婆婆,等等。其实平时也会在餐桌上见到,但因为不是特别喜欢吃,所以并不留意它们的名称,这回是印刻在脑子里了。我先生喜欢吃海产品,我每次去就必在这一家捞取几种。老板娘很细心,我捞取花蚬后,她会把残破的壳捡拾出来扔掉,过秤算钱的时候一般都把零头去掉。
最喜欢的是中间一家卖蔬菜的老夫妻俩。留心看,会发现卖菜的基本是夫妻店,偶有兄弟俩。这家卖蔬菜的,是我最早结识的。年初八我出来买菜,一开始就先买了蔬菜,各色蔬菜我买了大约有十几种,一个大包裹扛着实在是不方便。我正踌躇时,貌似近六十岁的老板跟我建议,把这包裹先放在他这,等买完了,再来拿菜。我欣然接受了他的建议,等在菜场绕一圈回到他的摊位前,我的蛇皮袋里已经是满满当当了。防疫期间,我又不想进出菜场两趟,目光在我的蛇皮袋和蔬菜包之间逡巡不定。老板是看出我的窘境了,他问我怎么拿。我说,车就在菜场外面,但这两大包菜实在是太重了。他从摊位里绕出来,主动说帮我把菜送到车上。我打量着他,不禁犹豫起来:他个头不高,身体看起来并不硬朗,年纪又大。可是他已经把菜扛在肩上,说话声音中气十足。我只好请他帮忙,带他到菜场外。我当时心想这真是个实诚人,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也因为我比较忙,我就试着问他是否可以送菜上门,他笑着应允了。我邀请他加微信好友,他爽快地拿出手机。没想到,第二次买菜时就用上了。我第二次买的菜实在是多,等我回到家才发现蔬菜没拿。当时防疫形势非常严峻,谁都怕出门,关键是出一趟门就得牺牲一个口罩。好在加了微信好友,我试着给他发短信,没想到他后来回了,还根据我给的地址送到小区门口。
这么一来二去,我们熟悉起来,他常常给我送菜,送的菜新鲜,每一笔单子也写得清清楚楚,从不马虎。三四月份,我到菜场次数多了,菜场里的人也渐渐多了。他们夫妻俩忙里偷闲,热心指点,一一告诉我哪些是时蔬,怎么辨认新鲜度,哪些口感好。不时提醒我,春季里要吃苋菜、香椿、茼蒿、芦笋、冰草,口里说着,他的手也不停歇,八九包菜过秤完后他即口算出总价。我很吃惊,开玩笑说别算错了。他说错不了,算了一辈子,脑子灵得很。他会把每一包菜的零头都去掉,最后还会给我加一大把小葱。我会不好意思,他解释说这小葱不值钱。
一次我无意中说起菜场开门时间晚(早晨六点多),关门时间早(下午五点),他们菜贩的生活应该还不错,蛮有规律的。他说,虽然开门时间晚,但是夜里一点多就要去进货了,五点多赶回菜场摆摊,下午忙到五点,回家后还要洗涮忙活一阵儿。每天最多睡五个多小时,一年到头大抵差不多。我很惊诧,不由得问,那肉铺老板们呢?他说稍好一点,因为他们进货品种少,但是两三点也要去进货了。
我心里波澜起伏,菜场一片繁荣的背后是小商贩们的疲惫,商贩们笑脸的背后是生活的艰辛。可是即便是这样的不易,他们还是笑呵呵地承受,还乐意迎来送往,诚挚地帮助每一个顾客,让南京城的居民感受着丰衣足食的美好。也许,在这一片繁荣的背后还有更多我们未知的艰辛和忙碌、憔悴与疲惫,也许在这种奔忙的背后还有更多我们未知的真诚与善良、愉悦与满足。有时,我们对生活真的应该多点体察与领悟,对于不太了解的人事应该多点理解与关切。
跟我熟识的梅洪广先生刚刚又给我送菜来了,他给的菜单总是这样清楚:小青菜1.7*3=5,洋葱2.6*3.5=9……他又把零头给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