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时候,杜甫从未找到知音,也远未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虽然他一直颠沛流离,大概算是在周游世界。
若是泉下有知,不知杜甫会对自己的一生作何感想,如果有得选,不知道他是愿意活得幸福,还是希望死后荣光。”
“艺术领域中的很多天才,其实都是现实领域的loser。”在《那些不得其死的诗人》一文中,我曾这么说过,并拿来初唐四杰和杜甫做例子。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上天从不喜欢给人定论。历史上有的诗人不光能得善终,反而获得了其他文人所想要的一切东西。
整个封建社会里,阶级的鸿沟十分巨大,想要跨越任何一个阶层,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当然除了一些微妙的节点,不光封建社会如此,整个人类历史都是如此。)而除了风险极大的造反起义,便就只剩下了读书一途。
所以,在封建士人那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因为如果读好了书,再加上好运气,便能够跨越阶层,从此之后,享有荣华富贵。
不过,跨越阶层这样的句子太直接太笼统,无法形象地刺激人去努力奋斗。于是,文人们创造出这样的句子: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每一年学校里的读书节,各个班级里都会打出诸如此类的标语。只是按学校领导们的观念,这两句话的三观其实是有问题的:读好书,就会有金钱美女。
当然,大概领导们也没能理解那句话的真正含义,虽然这样的句子很简单,和大白话没什么区别。
不过那样的句子虽然不怎么高雅,但却很实在。也正是在那样的激励下,封建文人们对科举趋之若鹜,穷经皓首,也只为了金榜题名。
但是,所有的书本中,都会有很多故事和谎言,由那些故事和谎言组成的迷雾,让许多人搞错了方向。——其实很多时候,也并不能算是搞错方向,因为你很难判断很多东西的对错。我们也只能从现实的收益上,来做一些非常片面的判断。
而即便单从收益的角度,名和利在很多时候也是会有冲突的,你很难什么都得到。
有的时候,不光什么都得不到,甚至会“不得其死”。
但似乎所有封建文人希望的运气,都曾加持在一个人身上,所有封建文人未曾达成的梦想,都曾在一个人身上实现。那个人,就是中唐时期的白居易。
对的,这个系列的文章,我要写的,其实是白居易。
跟所有大神一样,这种得到上天眷顾的人,是一定需要横空出世的。就如同李白的出生,就相传早先其母梦见了“长庚星入怀”(长庚星就是太白金星,所以他的字为太白),李白初入长安,便被当时的诗坛名人贺知章赞誉:“此天上谪仙人也!”
从此之后,李白的一生,便与“仙”结缘,后来人们也给了他“诗仙”的名号。死也死得极其浪漫,在洞庭湖入水逐月而亡。
白居易的名声大噪,也是以类似的模式。
唐张固《幽闲鼓吹》中曾有这样的一段记载,说白居易初到长安赴试的时候,拜访当时的诗坛大牛顾况,顾况先看到白居易的名字,觉得好玩,就调侃他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京城物价高,可真的不好混啊。有版本也作“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到后来,顾况看了他“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句子,才感叹道:“道得个语,居即易矣。”(能写出这样的句子,留下来就容易了。)
那一年,白居易十六岁。
虽然你永远弄不清楚是先有白居易的出名,然后有这样的故事,还是先有这样的故事,再有白居易的出名。但很明显人们乐意传这样的传说,于是很快,白居易本身就成了传说。
一千多年过去,今日的京城,米价终于便宜了下来,但房价却如同抛弃了所有沙袋的热气球,直窜天空,于是对于屌丝文青们而言,白居京城,更是不易,即便有白居易的才华,即便写得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句子,恐怕也很难生存得轻松自如。
历史,总是在某些地方奇妙地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