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乡土红色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课题的研究,课题小组6名成员从2018年筹备此课题至今经历了一个充满艰辛与茫然的过程,这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成长历程。当捧到课题的立项书,大家激动、幸福,同时也困扰、迷茫。关于“乡土红色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课题研究,我们身边没有前车之鉴,成功之师,大家满怀激情却又无从下手;我们在虬枝中攀折,试图将杂乱不堪的枝条理顺;我们在困境中坚强,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加深学习,虚心请教。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正是因为我们在课题研究这片乐园中辛勤耕耘、不懈努力,也欣喜地看到课题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多次研讨交流,完成了立项申报、阶段性研究等几个报告;创建了“研学课题交流群”,和孟津教体局局长马化锋、副局长张志立及教研室正高级教研员杨建章、张菊香主任多次面对面交流,访问了孟津教育界名家孙顺通、文史学者李根柱,寻访了孟津籍的革命老兵及家属,得到孟津三实小刘长宝校长的支持,带领学生们到各个孟津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进行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使《“乡土红色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课题绝对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具有真正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孟津红色记忆》这本地方课程读本,将是课题组研究成果在2020年的最精彩的直接呈现,得到了三实小、教体局、社会文史学者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关注、鼓励与支持。这本书承载着孟津教育人的乡土红色初心,能体现课题组丰富的探究内容,它是此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的资料汇编与智慧体现,是对孟津乡土红色文化研究的感悟和理解。
在这本书中,课题组成员收集了孟津县域内所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称、位置、建成时间、在孟津政区图上的位置等,收集了孟津县域内所有革命老区村的村名及位置,收集了25个孟津革命战争史上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并对故事中的地点、人物、事件等进行一一考证,对年代久远生僻的内容进行注解,对25个故事进行分类汇编和音效制作,希望出版一本能在全县推广发行的有声的中小学地方课程读本,让孟津红色精神对小学生入耳入脑入心,让孟津红色记忆永存。
要出版这本有声的码书读物,首先要策划和选题,也是一本书从0到1的过程。选择靠谱的出版社和靠谱的编辑非常重要,选择有经验、有特色的朗读者也非常重要,这本书的内容、音效需要修审打磨,课题组想要的不仅仅是给钱办事的商业合作,而是愿意和大家一起专注投入到这件事中的同路人、追梦人。也相当遗憾,由于工作调动,在成书的后期我没有深入到成书每个细节研讨。
万事开头难,过程更难。一本书最重要的就是内容编排审定。根据目标和框架精心编织内容,是个复杂而又艰辛的过程。要有出版基本技术概念的厘清,也要有编排美感的展示与讨论。在向出版社提交初稿之后,还要严格的三审三校环节,关注每一张图片,每一个文字,每一个故事的音效,三审三校的过程就是大家反复修改的过程。书的目录可能会变,内容要改了又改,连书中的配图也整体编排。这个时候,也就是0到1的时候,我们策划这本书的“初心”就尤为重要,一定要想清楚想抵达的终点,就能支撑跋涉过那些繁复的过程。
当然,出版这本书,内容定稿后,封面封底、录音成码也相当烧脑,序言、后记也经过了反复锤炼,故事的朗读、录音更不容易。相信经过重重考量,这本精美的、渗透着课题组老师(晓茹、李瑞、凤利、冰冰)、朗读者(腾飞、文峰、秋萍)智慧和心血的读本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
课题主持人笑天老师为这本书的印制、发行、推广更是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正如她在“七一”建党节当天的发布的文章《拷问孟津灵魂18问》中所说的:“当汽车的车轮行驶在758.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旋转时,路上荡起的尘沙漂浮在孟津的上空,望着身后的尘沙,我知道这趟追寻灵魂之旅不是一天,也不是一月,而是两年,整整两年......今天是七月一日,我要把在这两年里历经千难万难追寻到的孟津灵魂之根——《孟津红色记忆》有声码书呈现给您。这本书您可以看,也可以扫码听故事,希望在您在阅读、聆听这一个个真实故事的时候,能对我们的英雄肃然起敬!能对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肃然起敬!能对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肃然起敬!”
当这本书,让孟津红色记忆永存,让红色精神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时,那时,编委组老师们的各种艰辛、各种思考、各种绞尽脑汁、各种心花怒放的交织,我们教育人做课题的诚心、真心、用心、尽心的“课题心”,就是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了!
今天是二〇二〇年七月一日,谨以此书,向建党99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