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为人母总是想把最好的爱给孩子,也深知早期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在休产假期间看了各种育儿书籍,从国外的西尔密到台湾的龙应台在到内地的尹建莉,反而越看越焦虑,总觉得书中的观点很好,自己也很认同,但又怕自己没有作者那么渊博的知识和系统的学习,如果自己的孩子以后再调皮一些或者自己孩子以后没有和书中介绍的案例一样自己如何进行教育孩子。
好友及时送来了她很喜欢的书籍《安定的妈妈又力量》。打开书的封皮,超级喜欢那句话:妈妈开心,全家开心。妈妈焦虑,全家焦虑。妈妈是喂饱家庭氛围的,同时维持家庭稳定的生活节奏。所以妈妈是全天下最伟大且最艰难的职业。
看过这本书后也让我反思,“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带孩子见识足够的世界,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给孩子提供足够温馨的家庭氛围。但孩子的产生是以家庭为单位,以上都离不开家庭的支撑,最好的教育应该来自家庭,那如何教呢?作者蔡颖卿说‘生活’两个字才是我所了解的‘教育’”。教育的本真源于生活,生活才是我们最好的教育场所。
1、让孩子参与生活
书中作者的观点是,在教育中给孩子讲道理孩子是讲不通的,孩子和大人的沟通方式是不一样的,作者将家长只能通过日常的“身教”“食育”“行导”“言谕”,利用家事生活来培养孩子的性格,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滋养。就拿做家务这件事情来说,在生活中也可以创造一些小惊喜,例如吃饭时候一个认真的摆盘(PS:热爱生活就能激发创意和惊喜)。同事让孩子参与到家务中,不要因为孩子的初次做不好,或者怕弄脏孩子的衣服而不让孩子参与,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负责一件家务事情,反而提升了孩子的参与感和责任感,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同时为自己创造的家庭而感到高兴,在孩子做家务时候允许孩子发挥有时候反而会激发孩子的创作欲哦。毕加索说:“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艺术家,长大了却未必”,有时候远离了生活反而影响了孩子们的创作。家务有很多过程,据说可以美妙的激发亲子间的对谈,期待自己的宝贝长大后在家务中的亲子对谈。
2、生活当中沟通的艺术
我们父母那辈人的沟通方式通常比较粗野和奔放,要么靠大声来解决,要么直接说“NO”依稀记得当时自己提出自己要求和想法被拒绝时候自己的失望。在现代社会说话诚恳,用词精确的孩子总是在竞争的换将中占上风。所以对孩子说“NO”要有合情合理的解释,这样孩子好的语言习惯才能形成。蔡颖卿老师说,“先弄清楚自己的真心,拒绝的理由听起来才不会模棱两可或不可思议。多数孩子怕的并不是被拒绝,而是怕自己的意志没有理由的被排斥”。希望自己以后可以做得到。
以上都是看过书后自己的纸上谈兵,希望在自己宝宝未来成长的过程中,当他哭闹不停的时候,自己的心态不要崩溃和烦躁。正在成为有足够耐心和安定情绪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