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书籍:
《儿童教育心理学》
学习重点:
1、 什么是个体心理学?
2、 什么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3、 如何帮助孩子塑造自信和勇气?
4、 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封面上赫然写着一句话:全世界教师和父母的必读书。为什么是必读书呢?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学和教育相结合的可能性。心理学和教育只不过是同一现实和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的方面。要对心灵加以指导,首先就要清楚心灵是如何运作的。只有做到这一点的人才能运用他的知识指导心灵,使其走向更高、更普遍的目标。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个体心理学和教育的关系”—如何通过心理学去指导我们在教育孩子时的行为和心态?如何才能达到教育孩子真正的目的?
01关于作者
本书的作者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现代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社会教育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同时他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人。他所开创的“个别心理学”,在心理学界独树一帜,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指出,本书是为家长和教师而作的,他们可以从书中对儿童教育的新洞见中获益。阿德勒的这本书儿童教育出版70多年来,在欧洲特别是在美国产生了巨大影响。本书的出版有益于深层次提高我们对儿童教育的方法,培养更多有健全人格的人,更好地挽救问题儿童。
02什么是个体心理学?
个体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儿童心理的重要科学,这不仅因为这个领域本身很重要,同时还因为它可以让人认识到成年人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与其他心理学不同,个体心理学不允许出现理论和实践脱节。也就是说个体心理学的科学知识就是实践知识。用王阳明先生的话,就是“知行合一”。通过知识来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如何更好引导儿童的发展。
03什么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本书重点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格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着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整体人格内在于每一个人的存在之中。每一个人代表了人格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同时每一个给又是其整体人格所塑造的。每一个人格都是一幅精美的人格画作,画作的作者就是个体本身。不过,他不是完美的画作者,因为他对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没有完全的认识。
作为家长,有时候有意或无意也会将自己的孩子与别家孩子做横向比较,从这一点来说,我们作为父母并未意识或者认同人格的独一无二性。我时常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常觉得我的女儿没有别的孩子性格开朗,有些害羞,不够独立等,但是换位思考一下,我和别的家长是否样?我既然与他们不同,为什么要求自己的孩子要同他们一样?我自己的个性也不属于外向开朗,为什么要求自己的孩子必须外向?并不是说家长和孩子完全一样,但是孩子受家长的影响还是很大。每一位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独一无二,她们无需拿来做比较,我们只有先去接纳自己的孩子本身的特质,再根据她的优势去找到合适的方式去引导会更好。比起一味的盲目平行对比,最终带来是自己和孩子的焦虑,这无益于孩子的成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问题可以归结为一种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的过程。从自身孩子的特点出发,是我们在培养孩子过程中首要意识。
04如何帮助孩子塑造自信和勇气?
培养孩子的勇敢和自信,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面对挫折不能放弃,也不能丧失勇气,而是要把挫折当作一个新的问题去解决。
在生活中,有些孩子走路昂首挺胸,而且声音坚定,无所畏惧,这都显示出他们无比的自信和勇气。而有些孩子在别人与他说话的时候唯唯诺诺,明显地表现出一种不能应付处境的胆怯和自卑。我又将自己的女儿对号入座了,她在外人面前说话声音总是那么的小声,总表现一种害羞的样子,其实,我心理还是有些着急的,总觉得这样下去如何去应对这个社会的环境?有时候也是将这份焦虑转嫁到对她的态度上。通过本书的学习,从心理学上来讲,如果说某个孩子显得胆怯,主要是她对自己的家庭有一种深深地依恋感。了解她这种表现的深层心理活动后,以后我要调整自己的“术”,要讲求方法,对于孩子还是要给予鼓励,循序渐进,不能剑走偏锋。
对孩子教育,家长或教师绝不能有半点灰心丧气。不能由于自己的努力没有立刻取得效果而产生绝望的情绪;不能由于孩子垂头丧气、萎靡不振和极端地小计、被动而产生挫败感;同时也不能受关于孩子有无天赋的迷信说法的诱导。从个体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为了培养孩子的精神意志,要尽可能多地给他们勇气和自信,要让他们意识到,任何困难都不是无法逾越的鸿沟,而是我们可以想方设法解决的问题。
在教育孩子时,我们要认真、谨慎地对待,在我们对他们的生活模式进行重塑之前,我们要以冷静、客观的头脑探讨其可能产生的结果。如果对孩子的教育和再教育缺乏深刻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我们就无法明确的控制自己教育的效果。 运用国学经典归结为 “道”和“术”,把握好教育的目的和方向后,要适时的调整自己的方法和方式。
05 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接下来我们就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我们总是可以从孩子缺乏入学准备这件事上看到母亲的影响。众所周知,母亲是第一个唤醒他兴趣的人,并在指导他把兴趣转入健康的渠道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近,我也遇到这个问题。女儿已上中班了,照理说不会再出现入园的会哭的现象,她最近就是这种表现,这也给我带来一定的焦虑感。但通过与她的沟通和学习中总结,孩子对我的依恋感比较强,之前有段时间我不方便接送时,她跟着爸爸上学入园,完全没有这些问题,并且有一种独立状态。我还是需要自我反省,在日常生活中,对她的生活管得事无巨细,事事以自己的标准和方式要求她,长期以往,她很在乎我的看法和感受,而忽略了她自己本身的认知和感受。前几天,在本群看到有小伙伴分享关于《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之《当孩子说:“我不想去上学时”》。当孩子向父母求助时,我们是否听懂了呢?我们是以说教的方式还是以无条件的接纳方式?这一点,我值得好好反思!
06 回顾本书阅读后的启发
既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人格为出发点。有时候,我们还是需要停下脚步去思考并反思,作为父母我们的所言所行,是否是为了帮助孩子塑造朝着对积极的性格发展?还是只是一时地发泄自己情绪或者满足自己的期望?学校不仅仅是一个传授书本知识的地方,也是传授生活知识和生活艺的场所。不过,在等待理想学校出现以弥补家庭教育缺陷的同时,我们首先应该关注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