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3日,一女子在北京市如家旗下的高档品牌和颐酒店,被陌生男子跟踪后强行拖拽,后被抓住头发用力撕扯,在大声呼喊后,安保人员却没有阻止,保洁人员只是围观。围观者逐渐增多后,陌生男子逃走。
德国心理学家林格曼做过一个著名的拔河实验:当拔河的人数逐渐增加时,每个人所用的力量反而越来越少,并没达到人数的增加会发挥相乘效应(即每个人出的力会增加),这就是“林格曼效应”,也叫“社会性逃逸”。
见到有困难的人,为什么人们会袖手旁观?
在另一个让众人拉网的实验中,每当拉网的人数增加,每个人出的力就会减小一点。
事实上,当人数越多时,人就越会感觉“我只不过是其中一分子”,于是随着人数的增加,个人的贡献就逐渐衰减。
“林格曼效应”导致在群体中每个人的责任被稀释:人越多的情况下,人越感到这件事与我无关。正所谓 “鸡多不下蛋,人多瞎胡乱”。
美国心理学家拉特耐和古利的另外一个实验,得到了类似的结论。
将参加实验的人(受验者)分别置于独立的房间中,然后让他们戴上耳机,通过麦克风举行讨论会。受验者处于独立的房间中,互相看不到对方,只能听到别人的声音。在讨论开始后不久,心理学家安排一个人假装哮喘发作,而受验者可以通过耳机知道有人哮喘发作了,看最后有多少人会帮发病者向会议主办方求救。
只有一名受验者和一名装病的人开会时,在装病的人发病后的3分钟内,100%的受验者都发出了求救信号;当有两名受验者和一名装病的人开会时,有60%的受验者发出求救信号;当受验者增加到6人时,只有30%的人发出求救信号。
当只有一个人在场时,个体会感到有种无形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可能来自自身的道德责任感,最终迫使个体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事。当有很多人在场时,这种压力被分到每个人身上,个体的道德压力被分散:围观者不由自主地产生“这么多人在,即使我不帮忙,也会有别人帮忙”的想法。“林格曼效应”作祟的最终结果导致了“社会性逃逸”。
见到有困难的人,为什么人们会袖手旁观?
为避免“林格曼效应”的影响,项目管理者在项目任务分解(Work Breakdown Structure,WBS分解)和责任分配(Responsibility Assignment Matrix ,RAM)时要确保每个工作有且只有一个责任人,避免推诿扯皮。
关于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宜,给大家两个建议:
1.有人尾随时,马上打电话给朋友保持通话,而不是立刻去开房门;
2.喊救命不如喊失火,这样房间客人就会都跑出来——救命是大家的责任,受林格曼效应的影响而导致责任分散从而会感到能这件事与我无关;救火则是每个人自己100%的责任。
【项圱原创】【欢迎转发,严禁转载】【版权所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