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带女朋友去看了最近大火的“小破球”,出来后问她感觉怎么样,她说,这种电影还能怎么样,就是各种特效各种灾难,她觉得一般。
我应该想到的,带女生看电影,还是去看疯狂外星人这种。
但我也承认她说的一部分很对,国产电影对煽情桥段的处理总是很不收敛,仿佛他们觉得越直白露骨越对观众胃口,恨不得喊出来——蚂蚁竞走十年啦——这种。
可以确定的是,吴京可能真的是一个客串的,因为他的戏份无非是片头交代故事背景,片中作为上帝视角关注主角团队成长,片尾作为功能性角色以自我牺牲换来结局大团圆。
当然因为商业需要,他的戏份剪成了第二主演,估计导演把所有镜头素材都用上了,豆瓣还是各大售票APP都把他的名字打在了主演海报上。
这是庶民的胜利,也是吴京的胜利。
说实话我看电影的全程都是有一种期待和兴头的,毕竟是中国自己的硬特效电影,想看看后面还能给我呈现什么样的视觉惊喜,整体上可以说达到了预期观感,至少在工业感方面没让我失望。
本来我不也是什么科幻迷,海底两万里我都没读过,是三体直接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身处当下这个时代,对科技有热忱也是应该的,自蒸汽机发明前那一千年里,全世界所有时代生活过的人,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发生过什么本质的改变,我们不一样,别说上代人,十五年前让我写作文设想今天的世界我都不敢说放开胆子想象,更何况我们还有后面差不多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以待见证,海底两万里描绘了潜水艇的雏形,2001太空漫游里出现了人们使用类似iPad的场景,而流浪地球里被冰封的“大裤衩”、“东方明珠”,未必不会成为明日警钟。
小学时,奶奶要看西游记,用遥控器换到一个台有孙猴子,停下来,看了一会儿回过头问我,这人在天上飞是什么意思?我瞄了一眼,是小千带着傻妞在高楼大厦中间飞,我跟奶奶说,这是借助科技产品。
奶奶能理解孙悟空,理解不了傻妞。
高中时,爷爷见我在手机屏幕上点来点去,他也见过手机,他说,你这屏幕上能直接点吗?不用按键?我笑着说,爷爷这是触屏的。
爷爷不说话,很怅惘的走开了。
我对他们这代人有同情,就有足够的理由同情六十年后的自己。
影片中的姥爷,韩子昂,生于1999年,看到他死的那一段,我总觉得是整个90后的谢幕,真没开玩笑,我的内心是奔腾的。
据说导演还玩了个取名梗,外公的名字确也符合这一年龄段小孩的取名习惯。
说回姥爷。顺便说说吴孟达,作为本片的演技担当,达叔歪倚在看守所墙边一副老顽童的样子瞅着孙子笑,一下子就击中了我记忆深处的那个与星爷黄金搭档的模样。
姥爷这个角色在我看来至关重要,其一,他拉进了银幕前观众的代入感,除了他,其它角色在2019年还没出生。
其二,他七十多岁还在工作,最后被迫卷入救援行动而丧命,增添了末日的危机感。
其三,他的两个孙辈分别代表了末日幸存者的两个主要构成部分——要么是有特权有绿卡的内定人员,要么是灾后余生的幸运儿。
其四,他会跳海草舞并录抖音。
总的来说,电影还是不错的电影,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