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的一个下午,在大致讲述完7岁孙子在他眼里的死亡经过后,就是如果不打断,也许会无休止下去的的情绪表述。一些看上去笨拙的词语被一遍遍重复,脸上皱纹里散发着光亮的愤怒和戾气,也有些绝望。
而事涉的另一个主角,一个极大嫌疑的“问题少女”,则是矗立在一群各色头发的少年中间,展现着另外一个极端的样子。
处于性格发生极大转变时期的社会机器,在一个儿童死亡事件面前,呈现了一种奇特的特质;包含了欣欣向荣的经济、地下赌场、高利贷、离异、闪烁着霓虹灯的发廊,以及各色重新选择金钱和生活标准的人群。
至于后来涉事人的结局,已不得而知。在第一次面对社会的立体真实后,连离开采访地点,也慌乱而恐惧。
从此再没存有过侥幸的心理,也知道世界从来都不是线性的。也理解每一种我们的感知,对应的就有多少人正在经历的感知是逆向的。
时间是一条没有尽头的河流,所有的片断都是一瞬间,都是无效的。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赋予一些场景以意义,让身处其中的人们,有一种参与感,而不是无知的裹挟。
这些意义的赋予,会让一个笑脸重新定义;会让一个最普通的人完整的呈现他带来的故事,让一切都不会显得那么轻描淡写,那么无足轻重。
记者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