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链模式 Chain of Responsibility
剖析
意图
- 给多个对象处理请求,避免了接收请求的冗余。责任链接收对象并传递请求
- 面向对象与递归遍历链表
定义
- 使用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请求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将这个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为止。
本质
- 分离职责,动态组合
- 分离职责是前提,动态组合才是职责链模式的精华所在
模式讲解
- 在标准的职责链模式中,只要有对象处理了请求,这个请求就到此为止,不在被传递和处理了
客户端发送请求,总有一个隐式接收者处理请求
按照实现地方:
在实现客户端提交请求钱组合链。
可以再Handler里面实现链的组合,算是内部链的一种
还有一种在各自的职责对象中,由各个职责对象自行决定后续处理对象。这种实现方式要求每个职责对象除了进行业务处理外,还必须了解整个业务流程
数据来源:
一种在程序中动态组合
通过外部
通过配置文件传递进来,流程的配置文件
按照设定好的条件来判断请求对象在责任链模式中,请求不一定处理,因为可能没有合适的处理者,请求在责任链中从头到尾,每个处理对象都判断都不属于自己处理,最后请求就没有对象来处理
UML
模式组成
- Handler:定义职责的接口,通常在这里定义处理请求的方法,可以再这里实现后继链
- ConcreteHandler: 实现职责的类,在这个类中,实现对他职责范围内请求的处理,如果不处理,就继续转发请求给后继者
- Client:职责链的客户端,向链上的具体处理对象提交请求,让职责链负责处理
抽象处理类:抽象处理类中主要包含一个指向下一处理类的成员变量nextHandler和一个处理请求的方法handRequest,handRequest方法的主要主要思想是,如果满足处理的条件,则有本处理类来进行处理,否则由nextHandler来处理。
*** 具体处理类***:具体处理类主要是对具体的处理逻辑和处理的适用条件进行实现。
抽象类实现三个职责:
- 定义一个请求处理方法handleMessage 唯一对外开放的方法
- 定义一个链的编排方法setNext 设置下一个处理者;
- 定义了具体的请求者必须实现两个方法:定义自己能够处理的级别getHandlerLevel和具体的处理任务scho
例子
场景
- 有多个对象可以处理请求,而处理程序只有在运行时才能确定。
- 向一组对象发生请求,而不想显示指定处理请求的特定处理程序。
- 想要动态制定处理一个请求的对象集合,可以使用职责链模式。
优缺点
优点
- 请求者和接收者松散耦合
- 动态组合职责
缺点
- 产生许多细粒度对象
- 不一定能背处理
- 性能问题
- 调试不方便
总结
- 责任链模式其实就是一个灵活版的if…else…语句,它就是将这些判定条件的语句放到了各个处理类中,这样做的优点是比较灵活了,但同样也带来了风险,比如设置处理类前后关系时,一定要特别仔细,搞对处理类前后逻辑的条件判断关系,并且注意不要在链中出现循环引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