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避开猛烈的欢喜,自然不会有悲痛来袭。”这是太宰治的《人间失格》里的话。我说避开猛烈的欢喜,这有点禁欲主义。如果已经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深远修为和豁达胸襟,确实不会猛烈的欢喜,也不会崩溃式哀伤,那怕是已经到了圣人的境界,也自然不需要“避免”猛烈的欢喜,因为遇事都可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每人都有可能遇上特别好的事儿——理想的大学终于考上了,难啃的客户终于签约了,缠身的疾病终于治愈了,追不到的男/女神终于到手了,关乎自己家人身老病死的大好事,心里欢喜甚至狂喜,无可厚非。这时候再避免欢喜,似乎有点压抑人性。有人会刻意没有理由的压抑快乐,似乎有种因为太快乐了离哭就不远了的心理,那就实在没有必要。关键,是在“度”上。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事,都有情绪要抒发,面对一时的成功无需过度的兴高采烈,别因为写出了几篇受追捧的好文章就觉得自己能得茅盾文学奖了,欢喜过后适当总结成功经验,保持淡定,坚持原则,豁达淡然的继续过下面的日子。
清教徒追求清苦的生活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这也算是有个缘由。
但凡事过犹不及,比如我自己,因他人而大幅度影响自己的情绪。所以要反过来压抑自己,不能奔着极端去。事情极端了,不但别人反感,自己也会很讨厌自己。情绪不被他人外物影响,除了圣人谁都做不到。也不必太苛责自己。咱们都要让自己的定力强些,辨清究竟什么对自己重要,什么无所谓。无所谓的事情千万别太动情。像林黛玉似的,花落也会哭一场,很诗意,但是生活不是林黛玉,不会因为忧伤就风情万种。适当感性挺好的,才能发现生活点滴的美。过了,就是矫情了,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