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一定要把握一个极其关键的原则:
遇到事,孩子情绪是老大
今天孩子回家不想写作业,不想洗漱,不想吃饭,不想睡觉,就是想玩。
只要孩子的情绪非常的激烈,非常的抗拒做任何事,那个当下,天大的事,都要往后放一放,都要尊重孩子的情绪来。
这个时候,孩子的情绪是老大。
按照孩子的意愿去行事,孩子不会如家长担心的那样变坏,因为孩子所有的对抗都是因为不被允许。
当孩子被允许后,他内在没有了对抗情绪,后续你再拉孩子回到正轨,都是非常顺滑的。不要在这里质疑,你去试一次,就知道,这个接纳孩子情绪到底有多重要了。
比如,我孩子上二年级的时候,被特别喜欢的朋友欺负了,回到家,特别伤心的抱着我哭,边哭变愤怒的说“妈妈,我真想拿*****那个谁呀!”
我并没有跟大众的家长一样,去指责孩子纠正孩子,你怎么能这样想?
那个当下,孩子愤怒的情绪是老大,我要让他发泄出来这个情绪,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所以我软软的说“好”。被接纳情绪的孩子,内在的愤怒情绪立马消减了一半。
等孩子哭痛快后,我跟孩子聊天,才知道始末,发生了什么事。这个时候,我问孩子,你在这件事上,有没有可以做的更好的点?
孩子没能说出来,但是,他悠悠的说了一句话:其实他也没有那么坏。
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完全平复了。孩子对这件事的感受就是:我被妈妈理解和接纳。
如果那个当下,我没有允许他把情绪发泄出来,听到那个愤怒的话后去纠正指责孩子,那么我每纠正一次,指责一次,都给孩子的情绪上加五分,再加五分,最后孩子的情绪大爆发收尾。
如果是这样的处理方式,孩子对这件事的感受就是,极度的愤怒之下,孩子还有极度的委屈。这样的感觉,他的身体不会忘记。
在情绪来的的时候,尊重孩子的情绪发泄,让孩子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而不去否定压制他的感受和情绪。
理解和接纳,就是这么简单,那个当下,不需要任何的沟通技巧。
你接纳孩子的情绪一次,孩子就会+5分,一次一次累积,这样被对待的孩子,就会成长为情绪平和,性格温和的孩子。
你否定压制孩子的情绪一次,孩子就会-5分,一次一次累积下来,这样被对待的孩子,就会成长为脾气暴烈的孩子。
老祖宗有句话特别好:置之死地而后生
这个破冰中期的混乱阶段,家长还能理解接纳孩子,而不去指责批评教育。亲自体验过这种感受的孩子,他自己才会得出一个结论:
原来妈妈真的是接纳我的原来妈妈真的不只在乎学习,妈妈更在意我这个人。
这个时候,才真正的融冰了,才开始搭建起来安全感。
只有建立了内心的安全感,孩子才能在这样的树上长出自尊自我价值感来,才想着我也是个很好的人,才想着要去变好,才会有内动力去变好,才会有控制力的生发。
家长提供的语言和行为环境就是优质土壤和肥料,在这样的土壤养料之上,每个妈妈都期待的那些美好能力,孩子都能生发出来。
所以,不是孩子不好,是我们没有给孩子提供可以更好的那些土壤和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