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都觉得自己很笨,但就念书而言,不能不说有兴趣有天赋,但除小升初考的得意之外,中考高考都不如人意。正因如此,高中时只能就读镇中,却交结一帮得意的同学,成就一生的友情,拥有一段难忘的经历。
之所以选择这张照片,皆因主人公与该禅寺毗邻而居,日闻晨钟暮鼓,惟进益有限。故虽有真诚平等之意,实无自在随缘之心,至于呼朋唤友,好勇斗狠之事则不胜枚举。因同为圈内人,暂隐其姓,埋其名,同学自知之。
初见之情景,实则已忘。据传因在外镇惹了事,没法呆,只好转学。来时除了衣物,竟无书一本,得好友善奇借书,方草草混过第一晚。
同学个子不高,极结实,俏皮诙偕,兼家庭富足,为人仗义,大家意气相投,打蓝球,偷饭菜,评女生,结亲家,过的乐不思蜀了。
悠然半载,高二时,偶见学妹李某,身材高挑,容貌美丽,心窃喜之,奈何有一学弟,日缠李某,据同学称,其人唯一爱好即买衣送某女,今日思之,亦应纨绔子弟,不成器也。同学忿,谋一机会,待其宿舍门口过,满盆脏水淋其身。其后如何,不得而知,惟知李某成其女友,后竟无结果。
好友多家贫,兼学校食堂伙食极差,即新鲜菜蔬亦难觅。当其时,周边村妇渐有市场意识,日携熟菜来卖。学生众多,簇拥而上,妇人不免忙乱。同学好事,即往前,余人跟其后,一面买,一面偷,然后传至后面如我等胆小者。每日如此,殊为不堪。但三十年后思之,却印象极深刻。至于大学同学偷老师家的老母鸡,则实非尊师重道之举。
高中毕业后,我和张教授上了大学。再一年,诸同志均赴各地求学。某就读财税学校,与我学校相临,偶有相聚。其后,我远赴广东,不复相见。若干年后,与好友相约,寻其老家,果从其家人处得讯,共游七峰禅林,相与甚欢。
03年,再约阳新,均有家室,观嫂子,非李某,幸避学妹成嫂夫人之尴尬。当其时,同学已初发迹,然本性不改,赚已多,所费亦多。
又十五年,与大学高中同学聚,路边等候,黑暗中仍可一眼辩出其人,帅气依旧,诙谐依旧,惟头发稍少,可见聪明绝顶之说有因。然情深谊长,见大学同学劝酒过度,忿起责令高中好友相与对阵,然其本人,限于三高,小酌而已,不复当年勇。
又一月,相约母校。见一联,云:三十载岁月犹记寒窗听冷雨,五百年缘法再赴考场叱风云。诚哉斯言。
朱自清先生说,每一刻的时光,都自有它存在的空间,都自有它存在的意义。人与事,当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