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里的赶集每六天轮到一次,因为是六天,与每周七天时间正好差一天,就有了以星期倒数的形式轮流,这次轮到星期天。一个月才轮到一次,很难得,孩子们一直在学校呆着,今天就此机会带他们去体验赶乡集。
我起得早,七点吃了早餐,就想去了,但不得不等他们娘儿三。我漫无目的闲散地翻开书页,消磨时光等着他们。到九点,他们终于起床了,洗漱完毕,即刻出发。
冬日的阳光特别的温馨,包裹着我们,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温暖,就这样,我们惬意的穿过学校的操场,从学校后门走下坡路,不到1公里,就到了乡集上。
这是一个很小很小的乡镇,就两条街道,老街两旁就是镇上住户们的房屋。他们沿着马路建房,房前的那一块地皮就算是他们的了。几年前,来赶集的商贩,在所对应的住户前摆摊,他们不得不出钱给住户当管理费。至于这个钱拿去干什么,有说是卫生费什么的。商贩们的摊位拉得很长很宽,差不多伸到马路中间。本来就很窄的马路,经他们无限摆摊,路更窄了。六天才来集中一次,有的想卖点东西换钱,有的来买柴米油盐,农具,其它生活用品等,赶集的人们很多,人群摩肩接踵,你推我挤,十分的热闹,车辆也无法通过这条街道。
在脱贫攻坚期间,获得了国家项目资金扶助,在原来粮站的地皮上,将那破旧的2层平房推倒,加上房前宽敞的晒谷坝,重新规划建造成了一个很大的农贸市场。供给所有的商贩和老百姓集中在农贸市场里交易,比以前规范多了。市场上有用砖头砌起来,盖上水泥石板,贴好瓷砖的售卖蔬菜和肉类的方台,看上去干净又卫生。老百姓们摆放在方台上的小葱,小白菜,香菜些都很整齐。
进农贸市场。有电子栏杆大门,会自动扫描车牌收费。如果在农贸市场里面停车超过30分钟,也是要被收5块钱的停车费。在里面摆摊的商贩,在方台上摆摊售卖农产品的老百姓需要向市场管理交纳一定的卫生费,不过商贩和老百姓们都很乐意。因为里面的卫生很好,也不像以前在马路上摆摊受气,看人家脸色,还避免了有时还因抢摊位,弄得不可开交,甚至争吵的事情发生,现在规规矩矩,又宽敞,摆摊的都很和谐。
过了电子栏杆大门,右侧都是那些喜欢做手工滋粑的当地人在售卖自己亲手做的糍粑,米粉以及一些熟食,生意都比较好。其中有一个比较年轻的妇女,在蜂窝煤火炉上架起一口铁锅,油炸滋粑,火腿肠,洋芋粑,路过的小孩,吵着大人买,于是大人买了给他们,就拿着边走边吃,随着大人往前逛去了。摊位的后边就是长长的栅栏围墙,栅栏下伸出的台阶可以坐,也有些老年人兴许是逛累了,背靠栅栏坐在台阶上,老两口花两块钱买来两个油炸粑,在静静有味的啃着,虽然牙齿不齐也不碍事,因为油炸的糍粑软糯香甜,不用太多咀嚼,到嘴或许就能一咕噜下肚。栅栏围墙一直往前伸长开去,把农贸市场围了一半。买糍粑的摊位过去,靠着围墙,划有规范的车位,停放的货车,三轮车,小汽车等都规规矩矩,整整齐齐。
左边是老粮食站原两层平房推倒后重新建造的新商铺,有两层,底下一层是在农贸集上,二层平齐马路,每层有8个单间,都对外出租,想必每间每年的租金,价格也要好几千吧。商埠都卖百货,有的店里摆放的是干货,像酱油,各种米面,干木耳,豆皮,粉丝,烟酒等。有的店铺卖售卖五金,货物好像很齐全。来赶集的人不多,光顾的顾客也很少,偶尔看到一两人进店,有的商埠门大开,可没人进,索性的连老板都看不到。
我的妻子说,“怎么现在人这么少呀?以前不是这样的。”她出去上班刚回来,有一年多没来赶集了。她看到这个冷清的场面,多多少少有些伤感。他在这里做了几年的服装生意,当时赶集挺热闹,尤其是腊月挨年关时,店里常常挤满了顾客,放假的时候,我都会去帮忙他。有时真的忙得不可开交。如今看到这般场景,他也很感慨时光远去,不复当年。
我说,“本来紫马的人口就少,原来总人口19,000多人,搬迁移民去了7000多人。很多家长考虑到方便孩子就学,于是在精准脱贫攻坚时期通过移民搬迁项目搬到了市里面去,搬走的多数上是年轻家长和小孩,留下的基本是老年人。加上有能力的,身体健康的,体力好的,都出门打工了。如今在家里呢,基本上都是老弱病残和部分的学生了。”听我说后,她也认为是这样。但还是免不了一些感伤。
农贸市场中心的大花池旁边,有两三家在卖粉,有米粉,薄粉和凉粉。有一家两夫妇做的味道很可以,我也是经常在她家吃,5元一碗,惯例,今天他的生意很好,摆放五张小桌子都坐满了。因为他们娘三都没有吃早餐,我给他们点了三碗,老板很贴心,觉得冬天还是有点凉,所以稍微用开水烫一下粉皮。小可乐一直嚷着叫老板少给他放辣,老板动作利索,几下就给你们端来了三碗。有两碗是放辣椒的,有一碗没放。粉刚放在桌子上,急性子的小可乐又忍耐不住了,看也不看,端一碗就吃了,吃到一半他才发觉是辣的。但是他又说辣倒是辣,味道很好,所以就没有闹。吃好后,我们在集市上买了小菜。有一些熟悉的老年人,一直要我去买他的菜,我们就称些豌豆荚,有一位老年人执意拿一把小葱塞给我,我说谢谢啦,你留着卖吧,我放回去给她了。常在这里买菜的老年人都认识我,我常来买菜,也不和他们计较价格,不说四舍五入,我一以上都入给他们,有时看他们卖不掉,甚至就多买了,虽然吃不了那么多,渐渐的他们都熟悉了我。我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时候,都邀着我买,买了之后都还要送给我,搞得有时候我真的不好意思。
集市上逛一圈,买了些水果,最近他们喜欢吃百香果,于是买了一大袋百香果,皮都皱了,我说这样的百香果能吃吗,他们说皱皮百香果倒好吃,李律扳开一个给我看看,确实里面浆都很饱满。老婆说乡下没人吃,老板卖不出去,现在便宜卖给我们了,我说她还挺会买东西的嘛。可是小可乐就不一样了,他们都说他专挑贵的买,以前香蕉三块钱一斤的时候不买,现在5块钱一斤的时候他要买。他说要买吗?有什么办法?于是他就拿了4根香蕉,一称9块钱。他们说卖一大袋百花果都才13块钱,够吃一个星期了,这4根香蕉一根就两块多呢。他才管你说什么,反正他自己喜欢,反正又不是用他的钱。
后来又杂七杂八的买了些东西,每个人的手上都提有。我还得到快递店,取学生订的英语报,一大摞,扛着。他们娘三自己提拿买来的。就这样我们跟着三三两两的人们离开了集市。
我想乡村渐渐萧条,有能力的人们都向城市发展。乡村的集市,随着网络购物的逐渐成熟,也许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一代人美好的回忆。历史啊,总是不停的向前发展,有时候我们来不及反应就成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