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说的知了猴,其实就是知了没脱壳之前的成虫,学名金蝉。各个地方对它的叫法也不相同。像我们胶东半岛,管它叫“节留龟“或者”节留猴”,山东的西部地区,管它叫“爬蚱”。知了猴在我们当地算是难得的美食。用油炸过,金黄酥脆。或用老咸菜炒制,咸香可口。每年的夏初,找知了猴是必不可少的。
小时候根本不清楚时节。找知了猴的时机主要是靠听。哪天上学或者放学的路上,要是听到有隐约的蝉鸣,那就要回家准备工具,马上行动了。起初的工具比较简单,就是一把手电筒。要等到吃过晚饭,到村外有树的地方转悠。尤其是柳树、榆树、杨树等品种的树木,那是绝对不能落下,全部都要转一圈或者好几圈。
天还没全黑,这个时候,知了猴还没有爬出洞来,要找知了猴在地面上挖开的小洞。这个是要靠眼力的。知了猴挖开的小洞起初会很小,小到一粒米粒这么点。要俯身弯腰,细致的观察。发现小洞,都要抠一下。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小洞都是知了猴的洞。有蚂蚁洞,或者是其它小虫的洞。知了猴的洞,你抠一下,它会豁然变大,然后你就会发现,知了猴在已经很靠近洞口的位置蜷缩着。这时,赶紧到旁边找一根狗尾巴草,从中间折一下,伸进洞里,让知了猴去抓这根草。等它用前爪抓住了草,你就可以把它提上来了。
找着找着,天就黑了。这时就要用到手电筒。知了猴爬出洞后,就会本能的往附近的树上爬。打开手电筒,要从树的根部一直照到树干的顶部。发现知了猴,直接取下来就好。有的知了猴会爬的很高,有的会藏到树叶后面。知了猴爬到位置之后,就会蜕变。刚蜕变的蝉会倒挂在蝉蜕上,通体金黄色,翅膀有点嫩绿色,还没有成型。等翅膀变硬,蝉的颜色就会变成灰褐色,这时它就能飞了。
这是比较传统的找知了猴的方法。比较费时间,而且还要等到天黑。后来小伙伴们采用了更加直接快捷的方法——用铁锹挖。放学之后,也不需要吃饭,拿上铁锹就往外跑。当时村南头的路边种着两排大杨树,那就是我们的目的地。跑到杨树下,随便找一棵,就开始用铁锹挖。挖也是有技巧的,并不是要挖多深,而是贴着地表面,去除上面的一层土。一铁锹下去,如果发现地面突然出现一个圆圆的拇指粗细的洞,那肯定就是知了猴的洞了。这时再顺着洞往深挖,保准能找到知了猴。
这种方法不需要等到天黑,所以就不受时间限制,而且成功率高了很多,效率也提高了。但唯一的缺点是那时候我们还都小,拿着大铁锹,难免有可能出现危险,磕着碰着那是常有的事儿。年前跟村里同龄的小伙伴聚餐,阳阳还指着自己眼角的疤痕,跟朋飞说:“这就是当年一起找知了猴留下的,就是你干的~“朋飞笑道:我记得当时我就扛着铁锹,是你自己撞上的。“随后彼此哈哈一笑,已经不管是谁的对错了,这个事情恐怕是一辈子也忘不掉的~
现在,养殖知了猴已经成为产业,市场上卖的也有很多。但我从来没有去买过。童年的知了猴就像蝉蜕一样,仅留空壳。现在的知了猴就像那翅膀变硬的知了,虽在眼前,却已经不是知了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