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暗地层”的教育“隐秘角落”里藏着多少痛

《何为教育:光明中的黑暗》由斋藤茂男所著,直击泡沫经济时代日本教育现状的黑暗面 。书中第一章“黑暗地层”里这些案例反映的教育心理情况,以及相应建议如下:

女初中生之死

- 反映的教育心理情况:

- 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存在不尊重学生人权的行为,如丢粉笔误伤学生却不道歉、对学生的问题敷衍不解答,让学生对教师失去信任,产生被忽视、不被尊重的心理,进而对学校环境感到失望和不满。

- 学业压力与自我认同危机:女生原本成绩优异,在升学辅导班升入更高水平班级失败后,虽还有补考机会,但对自己缺乏信心,体现出在以成绩为导向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过度关注和自我认同的脆弱,一次学业上的挫折就可能引发严重的心理危机。

- 情感孤独:在家里无法向母亲充分倾诉自己的苦恼,在学校也没有很多朋友,内心的孤独感长期积累,缺乏有效的情感支持和宣泄渠道。

- 给孩子的建议:

- 学会表达情绪:当在学校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或者对老师的做法有意见时,不要憋在心里,可以尝试找合适的时机,比如在老师心情比较平和的时候,礼貌且诚恳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 正确看待挫折:一次考试失败或者升学受挫不代表什么,每个人都会经历挫折。可以把这次经历当作是一次发现自己不足、提升自己的机会,分析自己没做好的原因,制定改进计划,重新建立信心。

- 主动拓展社交: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或者兴趣小组,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增加自己的社交圈子,在与朋友的交流和相处中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快乐。

- 给家长的建议:

- 关注孩子心理状态:日常多留意孩子的情绪变化,比如孩子是否突然变得沉默寡言、烦躁不安等。可以每天抽出一定时间和孩子聊天,耐心倾听他们在学校的经历和感受。

- 理解和支持孩子:当孩子表达对老师或者学校的不满时,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感受,不要急于批评或者否定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需求,并和孩子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 引导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告诉孩子成绩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培养孩子多元化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不同领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和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小号少年之死

书中对小号少年之死相关内容提及较少,结合该书整体所反映的教育环境问题,推测可能存在以下教育心理情况 :

- 反映的教育心理情况:

- 教育体制僵化:在“能力主义”和指标化管理下,学校成为以分数取人的学历发行所,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被忽视,少年可能在这样压抑的教育环境中,找不到自身的价值和学习的真正意义,产生迷茫和无助感。

- 家庭环境影响:父亲工作调动导致家庭搬迁和孩子转学,可能使少年难以适应新环境,缺乏稳定的社交关系和情感依托,内心孤独感增强,而家庭可能也没有给予足够的情感支持和心理调适引导。

- 给孩子的建议:

- 积极适应新环境:到了新学校,可以主动去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校园文化,多参加班级活动,尽快融入新集体。主动和同学打招呼、交流,尝试结交新朋友,拓展自己的社交圈。

- 探索自我兴趣:不要被学校单一的成绩评价体系束缚,利用课余时间去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物,比如音乐、绘画、运动等,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明确自己的方向。

- 学会求助:如果在适应新环境或者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不要独自承受,可以向老师、家长或者信任的朋友倾诉,寻求他们的帮助和建议。

- 给家长的建议:

- 关注孩子适应情况:在孩子转学后,密切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和社交方面的适应情况,询问孩子在新学校的感受,及时发现孩子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 营造温暖家庭氛围:即使工作忙碌,也要尽量抽时间陪伴孩子,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和孩子一起面对,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 鼓励孩子全面发展:不要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在不同领域进行尝试和探索,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多元化能力。

女教师的挫折

- 反映的教育心理情况:

- 教育理想与现实冲突:女教师可能怀揣着教书育人、关爱学生的教育理想,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面临学校过于注重成绩和管理、学生难教等问题,导致自己的教育理念难以实现,产生挫败感。

- 职业压力与社会期待:教育工作者承受着来自学校、家长和社会多方面的压力,比如学校对教学成果的考核、家长对孩子成绩的高期望等,同时还要应对工作中的各种琐事,如处理学生矛盾、应付上级检查等,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心理焦虑。

-学生对教师的不理解:部分学生可能对休产假的老师存在抵触情绪,不理解教师的正常生活需求,这也让教师在情感上感到失落,影响工作积极性。

- 给孩子的建议:

- 理解老师工作:老师也和大家一样,有自己的生活和困难。当老师因为一些原因暂时离开或者教学方式让自己不满意时,尝试站在老师的角度去理解他们,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和抵触。

- 积极沟通:如果对老师的教学或者管理方式有意见,可以选择合适的方式和老师沟通,比如写小纸条或者找一个恰当的时间面谈,把自己的想法礼貌地告诉老师,共同解决问题。

- 尊重他人需求:明白老师也需要休息和照顾家庭,在老师休产假或者遇到其他事情时,给予理解和尊重,不要因为老师的暂时离开而影响自己的学习态度。

- 给家长的建议:

- 理解和支持教师工作:家长要认识到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辛苦,不要对教师过于苛责。当孩子对老师有意见时,先了解事情的全貌,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积极引导孩子理解老师,而不是一味地站在孩子这边指责老师。

- 积极与教师沟通:定期与老师交流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当发现孩子和老师之间可能存在矛盾时,及时从中协调沟通,帮助双方化解误会。

- 引导孩子树立正确师生观:教育孩子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理解老师的教育初衷,让孩子明白老师是帮助他们成长的重要引路人,培养孩子与老师和谐相处的能力。

不良少女与教师

 反映的教育心理情况:

- 情感缺失与渴望关注:不良少女背后往往是“砂石一般的家人”,家庭缺乏温暖和关爱,导致她们在情感上极度匮乏,进而希望从教师或者其他渠道获得关注和认可,以满足内心对情感的渴望。

- 教育方式不当:传统的教育方式可能无法真正走进这些不良少女的内心,只是单纯地对她们的不良行为进行批评和惩罚,没有深入了解她们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缺乏针对性的引导和关爱,使得她们更加叛逆。

- 学生的精神需求未被满足:少女们内心“需要浪漫”“想要获得感动”,但学校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行为规范管理,忽略了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导致她们通过一些不良行为来寻找刺激和满足。

- 给孩子的建议:

- 正确表达情感需求:如果在家庭中感觉缺少关爱,不要通过不良行为来引起他人注意,可以尝试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和父母坦诚地交流自己的感受,告诉他们自己需要什么。

- 树立正确价值观:明白真正值得追求的不是表面的刺激和叛逆行为带来的快感,而是内在的品德修养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可以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志愿者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等,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学会与老师良性互动:如果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认可,主动和老师沟通自己的想法和困惑,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表现,用正面的方式获得老师的肯定。

 给家长的建议:

- 给予孩子充足关爱: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每天花时间和孩子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 关注孩子成长变化:留意孩子行为和情绪上的变化,当发现孩子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倾向时,及时了解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批评指责,采取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改正。

- 培养孩子健康兴趣爱好:根据孩子的性格和兴趣,为他们提供学习和参与各类兴趣活动的机会,如绘画、音乐、体育等,让孩子在健康有益的活动中释放精力,满足精神需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