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感悟(四十六)
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书中译文: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传播,听说了正义之事不去接近,有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个都是我所忧虑的。”
我的感悟:
上一章,孔子的三大自信: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本章孔子提出了他的四忧: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我经常读的这本书上说,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提出了四忧。
听樊登老师讲论语,则倾向于对自己的担忧。因为孔子很少要求别人,他凡是都从自身去找原因,他曾说过,“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
孔子对自己的四忧是:
1.“德之不修”。忽然某天某事上,对自己松懈了管理,不好好修炼自己的德行,忘了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2.“学之不讲”。对学问不进行钻研,懒得去讲课,不愿意去传播知识。
3.“闻义不能徙”。这里的“徙”是接近、靠近的意思。有时候会自满,忘了“见贤思齐”,听到好人好事不能跟着做,获知了正义之事,却不去接近。
4.“不善不能改”。有了过错或缺点,却不能及时改正。
孔子说过“君子忧道不忧贫”,真正的君子只忧愁自己的为人,不忧愁自己是否贫穷。可见,孔子特别注重道德品质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进而造福社会。若不注重修德,可能就会言行失当,害人害己,严重时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孔子的四忧最难的应该是“不善不能改”。他还说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是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自身问题视而不见、听之任之、习以为常,坚持错误,不加改正。
生活中很多违法犯罪分子,他们从小认为我“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是没问题的,结果放松对自己的约束,而一步步由犯小错、违纪,到一般违法,最后发展到犯罪的道路。
例如: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开始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不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竟发展到结伙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所以我们也要记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生活小事做起,避免不良行为习惯,防患未然。
“对品德不进行培养,对学问不进行钻研,听到好人好事不能跟近,有了错误不能及时改正。”这就是孔子所担忧的。记录在《论语》“述而篇”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