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果你开着一家公司,你能放下公司业务,回家照顾生病的老父亲吗?
广州一位叫刘沛强的男子做到了。而且,他还开着6家公司,回家照顾父亲的时间,已达12年!
据10月25日《广州日报》报道,广州84岁的老人刘顺才,在12年前因中风瘫痪,同时还患上了老年痴呆症。
当时,老人的儿子刘沛强经营着6家餐饮公司,事业如日中天。父亲患病后,刘沛强将公司交给别人打理,自己回到家中,全力照顾病父。
刘沛强每天早起晚睡,给父亲弄饭做菜,喂食喂药,捶背揉肩,洗澡洗衣……12年如一日,从未懈怠,从无怨言。
有人问他:怎么不雇个保姆专门照顾老人呢?
刘沛强回答道,子女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请别人照顾他不放心。“我经常教育子女要孝顺,现在我得做出个样子来。”
刘沛强大孝之举赢来点赞无数,很快被网友送上热搜。
此前,我也写过不少倡导孝道的文章,对心怀孝义之人,向来钦敬有加。但对刘沛强先生的做法,我在感佩之余,总觉得还有可商榷之处。
(刘先生在给父亲涂抹药液)
02
俗话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鸟兽尚知感恩回报父母,生而为人,当双亲年事高迈时,全心全意侍奉他们,给他们营造幸福生活环境,为他们减轻身体病痛,让他们感受亲情温暖,既是人性的最基本体现,也是为人子女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但现实情况是,不少人(包括我自己)在孝敬老人上,还做得不尽如人意。
有句老话人尽皆知:久病无孝子。这句话听来让人扎心,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老人晚景凄凉的现实。
更多家庭的真实情形是,在父母身患重病后,短时间内子女能不遗余力照料他们。然而,遇到老人病不离身、药不离口,尤其是生活不能自理时,子女的孝心可能就会慢慢减弱。
这是因为,伺候生病老人确是一件劳心费神的事,时间一长,子女难免身心俱疲,生出厌烦也在情理之中。
况且,人的时间精力有限,照顾老人多了,照顾妻儿相对就会减少;守在老人病床前的时间多了,用在工作、事业上的时间就少了,说不定还会由此造成家庭经济危机。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个人以为,对“久病亲子离”的现象,单纯用“不孝”来下结论,未免显得武断。
(刘先生在观看父母合影)
03
事实上,在家照顾老人三五几日,十天半月,甚至一年半载,我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
但像刘沛强先生这样,能放下自己的事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怨无悔无微不至照顾病父10余年,确属不易,因此也更值得称道和学习。相信有他为子女躬身垂范,其良好家风必会传诸久远。
尽管如此,但一些网友还是认为,刘先生的孝老方式,其实并非别无选择。
孝老爱亲,是中华数千年的传统美德。过去年代,受医疗条件和社会化服务所限,“家庭养老”一直是我们尽孝的主要模式。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子女出于血缘亲情和感恩心理,照料父母会更加甘心情愿,更为情真意切,除了力求细心周到,还能带给老人情感寄托和心灵慰藉。
凡事有利有弊。照顾老人特别是病中老人,得需要一定专业技能。子女凭着一颗孝敬之心和有限的生活经验,即便在“家庭养老”中竭尽全力,也难免出现疏漏。甚至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还可能好心办错事,在客观上造成老人健康受损、病情难抑。
此外,众所周知的是,照顾老人事务琐碎,如果凡事都亲力亲为,则需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很多子女因而顾此失彼,不得不放弃大好事业,牺牲个人前途。
所以,有网友就生出疑问:像广州刘先生这样,值得吗?难道就没有别的选择?
有道是亲情无价,父母恩深似海,子女倾尽所有也难报万一。为孝敬老人所做的付出,没有值不值得的问题,只有怎样做得更好的问题。
说得直接点,就是子女在现代生活背景下,怎样找到让老人颐养天年与兼顾个人工作、生活的平衡点,避免顾此失彼的单项选择。
子女除了亲手奉养老人,其实还有另外两个不错的选项。其一是请专业人士代为照顾老人;其二是将老人送到具备资质的专业机构养老。
这样做,可能有的老人会觉得伤感情,但并非子女冷血无情的体现,而且是养老模式社会化变革的大势所趋。
社会化养老跟家庭养老相比,优势只多不少。一方面,能让老人得到更优质更专业的护理,尤其在健康监测、心理疏导等方面,会让老人享受到更科学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与此同时,子女就能从繁杂的家庭琐事中解放出来,全副心思去谱写自己的人生。
当然,不管是聘请家庭保姆,还是送入托老机构,都不能完全替代子女奉亲尽孝。子女还应尽可能多地抽时间看望陪伴、关爱呵护老人,让老人倍享人伦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