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须是晋文公的仓库保管员。晋文公流亡时头须偷了他的财物,使得晋文公山穷水尽吃了介子推的大腿肉。晋文公复国时头须投奔,文公复启用他为仓库管理员。
按理说这种人在换在现在早就不知死何处了。不只是晋文公有容忍度量而是为了显示一种不计前嫌的态度。当时文公复国有吕省郤芮余党,且力量强大,大家都怕遭到清算,文公又怕这些人不服不为己用。当然,这是头须的意思。“臣之罪,国人皆之。若主公出游而用臣为御,使举国之人闻且见之,皆知主公之不念旧恶,而群疑尽释矣。”晋文公被说动了,复又启用头须。这样以来,君臣释疑,是以晋国大治。
事确有两面,一,事有两面,恶事变好事,这种逻辑时常在生活中出现;二,另一个两面是,忠实于晋文公的人怎么看?求功名富贵的自然无语。但是对于像介子推这样的纯色人种就只好离开晋文公了。史书上说介子推看见那些追随者在复国前各种表演,无非是贪图功名富贵。晋文公用头须这个小人,或许加深了介子推的去意。
不过,政治是追求最大公约数的,正如鲍叔牙要求齐桓公辞退竖刁易牙。若是管夷吾在,竖刁易牙用起来也翻不起浪。所以,还是要看人。晋文公的侄子想纯洁队伍,干掉了追随晋文公人等的家属,却加速了侄子怀公的灭亡。一个是无容人之雅量,一个是宽宏大度。晋文公和惠公怀公都不是一路人。
在晋文公的故事上看到了很多现实的逆转,秦穆公三次立晋君,前两个都是活生生的白眼狼,晋文公名声在外,秦穆公也没有对新立一个晋君失望。秦穆公也是一个执着的人,按说你晋国灭了才好呢。这样就可以吞并了,但秦穆公不是他的末代子孙,志在美名,而不是权力。当然了,那时齐桓公才是最高价值观的标准。齐桓公志在伯诸侯,是存他国,这样的价值才有意义。那段时间,宋襄公学他,秦穆公学他,连那个荆舒的“禽兽”也学他。
当周幽王戏诸侯后经历一番国与国混战,父子、兄弟、君臣自相残杀,连周天子都被人射一箭后,春秋开始稳定起来。春秋五霸,霸不在兵,而在威和德。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事实上在春秋时期已经好很多了。后君(卫宣公、楚成王等)乱太妃,弟(齐襄公)乱妹,舅(楚成王)乱甥,君(卫宣公)乱媳,等等,这些都不多见了。春秋是德育时代,如果不是前期无代无之,无国无之的臣弑君、公子为储君自相残杀,就不会有德育的春秋。我想,这或许是德育进化的必然吧。
勃鞮两次追杀晋文公,最后又以告密为由获得晋文公重用,勃鞮进身之路很简单,就俩字:忠诚。他忠诚于献公、惠公,谁是公,就忠实于谁。堪称完美,这有意思,大家都说晋文公是好人,你站在晋文公一边,你有些讨厌勃鞮,但是你却拿他没办法。令人想起《悲惨世界》里的密探雅威,他忠实于法律和国家,坚持不懈追杀让·阿冉,你能说他是坏人吗?哪怕信仰奔溃,你都不好评价这个人。所以,对于雅威或是勃鞮们,君就是一个国的象征,忠实于君就是忠实于国。在春秋或是古代,这也是一种真理。
晋文公做君主时已经62岁,干了9年。死时71岁,9年时间干了齐桓公做君主43年的工作。死后也不像齐桓公那样悲惨,可见君主的威德不在于在位时间,而在于品格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