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作为一个十多年没有写文章的理科生来说,我一直都是不自信的。
我和大家一样,都有一个梦想,梦想能输出高质量的文章。
很幸运,经过三季度的42篇799字打卡文章的打磨,故事营获得了1个最佳5个优秀,而被大家记住。
文笔,我自然是很差的,我擅长大白话,曾有小伙伴说“你说的是不是太直了?”;也有小伙伴说我结构清晰,逻辑有条理。
文笔,可能需要长时间积累;但我们可以尝试着,快速学会有逻辑的表达。
今天在早上看完《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这本书后,结合我自己的写作方法,来谈一谈怎么写出一篇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观点让人信服的文章。
1.你总能找到三颗明珠
我们是经常想到一个点子,而兴致冲冲,坐在电脑前面,然而没有奋笔疾书,写了不到100字,就抓耳挠腮。别人薅社会主义羊毛,我们只能薅自己的头发。
三,是一个神奇的数字。
小学都学过,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常见的屋顶以三角形居多、摄影中也常用三角形构图、黄金圈思维—what/how/why也是三个点。
我们的文章,也可以是三个点。一个大主题由三个小主题构成。
1个大主题=3个小主题;
1个小主题=3个子主题 or 观点+论点+金句
1)自上而下的三
表达一个大主题时,往往通过拆分成三个小主题来描述,会显得容易。
比如,描写人可以这么写:
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以上是并列关系。
也有层层递进的关系,如我的文章《偷懒都不会,你还想成功?》。
构思时,我只是要表达一个观点——找到且运用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并让结果最大化。
于是将观点拆分为三个部分。
1 偷懒的秘诀——找到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首先让大家明白多米诺的概念,从抽象到具象。多米诺骨牌是指最重要的一件事。
2.偷懒的招式——做什么事情能让其他事情变得简单
主要介绍,我们怎么去找到这件最重要的事情。
3. 偷懒的武器——用倍数思维放大问题
既然只做一件事,那就得考虑效率最大化,用倍数放大。
于是一篇2000的文章,1个小时多一点不到写完。
(抱歉,时间有限,只能用我自己的文章做例子了)
2)自下而上的三
当我们只有一个微小观点时,很难拆分更小的点时,应该怎么办?
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找到和当前观点相近但不同的观点。
比如我前几天,被公众好号大号转载的文章——《你的眼前全是苟且,活该没有诗和远方》。
构思时只有一个小点,因为自己带团队多年,明白很多人的工作只是应付。因为对工作的应付,对生活的应付,导致很难享受诗和远方。因为追求诗和远方,要白花花的银子和时间。
于是有了第一点——“苟且变成完美,你才配有诗和远方”。以蛋黄的完美,和蛋白的应付,形成对比。
但只是一个点,凑不齐一篇文章。于是再思考,我应该如何想结论相近的例子呢?
于是想到了两个极端。
第一个极端:
蛋号因为极致追求诗和远方,主动炒公司鱿鱼,半年换一家公司,换公司间隙的1-2个月出去浪。结果第三年,很少有团队敢要他了。
于是有了第二点——“因为诗和远方,而将眼前过成了苟且”。
第二个极端:
来源于《烈日灼心》的作者,在沙滩边悠哉的游玩,一天写几页剧本,一直生活在我们的诗和远方。
于是有了第三个点——“诗和远方,也可以成为你的眼前”。
三个观点,齐全后,就形成了这篇文章的大主题《你的眼前全是苟且,活该没有诗和远方》。
3)三点不够表达怎么办
有时,我们会觉得3不够。明明有超过3个小主题,怎么办?
答案是往5和7去靠近,一定要是质数。7是人能够记住的最大的数字,咱就不要突破极限了。
但是如果仅仅是4点,这好尴尬呀;化解妙招是,加一个称为“其他”的主题,4个已知主题+“其他”=5个主题。
能够归纳好的观点,通常都比较平平;反而在其他中,因不受主题的限制,能迸发出灵感。
在《你的眼前全是苟且,活该没有诗和远方》文章中,查了高晓松的经历,可以给大家辟谣,如此的亮点,自然不能放过。
于是,我有了第四点——“我们都被高晓松骗了,他的生活并没有苟且”。
没第五点,怎么办呢?我来了个总结性的收尾——“眼前的全是苟且,活该你没有诗和远方”,进行了点题。勉强凑够5点。
2.用连接词串起你散落的三颗明珠
通过将大主题拆成小主题,可以做到我们的写作结构清晰。
但是结构清晰,并不等于有逻辑。
我们还得去修改,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
此时,运用一个利器,就是运用链接词
因果:因为……所以……;递进:不但……而且……;转折:虽然……但是…… 等等等等
必须要去思考:
当前这一句,和前一句的关系是什么? 接下来即将要写的这句的关系又是什么?
当前的这一段落,和前一个段落的关系是什么?和下一段的关系又是什么?
要把这些连接词给嵌入进去。
仍然以《你的眼前全是苟且,活该没有诗和远方》来举例。
1.因为诗和远方,而将眼前过成了苟且。 ——蛋号失业了。
2.把苟且变成完美,你才配有诗和远方。 ——节假日,苟且的蛋白,边加班,边看完美的蛋黄出去浪
3.诗和远方,也可以成为你的眼前。——蛋清每天都在浪,让大家羡慕嫉妒。
这三个段落,就是以递进的方式,1<2<3越到后面,越让人向往。
3.更好的摆放你的三颗明珠
写文章,也是在向他人推销, 推销我们所以为的正确观点。
但是我们的观点,别人认可吗?他们会不会不以为然?会不会挑战我们?
以苹果为例
最近新疆阿克苏的冰糖心陆续要上市啦,我们把这批苹果分为三等。
最差:0.5元一斤;中等:5元一斤;最好:50元一斤。
现在,大家解决了温饱问题了,不会卖最差的,生怕花了钱,买到不好的,还吃了拉肚子。
而最贵的,又不舍得那几个钱;而且万一买贵了,被坑了,面子往哪搁呀。
中等的,既能消费得起,又不至于被坑,不怕被人说。
迁移运用
把要表达的观点写出来后;先设置一个别人难以接受的,最冒风险的观点;再设置一个最普通,最不出彩的观点。
这样,给别人出选择题,三选一。则,相对正常的观点,自然容易接受。
这也是锚定效应,只是将两端锚点,设置得十分明显,而让别人一看便知如何选择。
再举我的例子
1.极端差的观点:
因为诗和远方,而将眼前过成了苟且。——蛋号失业了。
读者会觉得:“这不傻X嘛,我才不会跟他一样。”
2.极端好的观点
诗和远方,也可以成为你的眼前。——蛋清每天边浪边写文章。
读者会觉得:“她有文采,我胸无大志,资质平平,罢了罢了。”
3.中间层的观点:
把苟且变成完美,你才配有诗和远方。 ——苟且的蛋白看着完美的蛋黄出去浪了。
读者会觉得:“嗯啊,我该努努力,从蛋白变成蛋黄,学习尽量完美”
于是,读者就默默接受我们的最终观点
将我们的眼前的苟且变成了尽量追寻完美的生活,而让我们可以一直去追求诗和远方。
最终完美收尾。
4.你这么说,我就信了吗?
这可能是正在看文章的你,想要担心的一个问题。
那么我们一起分析一下这篇文章吧。
1)主题构成
大主题:如何写一篇有逻辑的文章
小主题:第一步,先用好3确定好文章结构;第二步,每个结构之前用连接词连接,显得有逻辑;第三步,刷个小技巧,设置锚点,让读者更加接受观点。
你问:可是你这都第四点了。
我答:请看最后,还有第五点,结尾。
2)连接词链接
层层递进的结果: 先让文章结构清晰,再然文章有逻辑,最后还要让读者信服文章观点。
3)文章观点
最差观点:文章得要有清晰的结构
你会觉得:这个容易,不就是三嘛!没有三,我也能造!
看下面
人=男人+女人+女司机(开个玩笑)
中等观点:除了要有清晰的结构,还得用连接词给串起来,显得有逻辑。
你会觉得:用连接词,现在还难以做到,但再练练一定就可以了,我那么聪明是吧。
最优观点:设置三个观点,进行锚定
你会觉得:哎呀,我就写写,又不卖,我自个看看就可以了,没那么高要求。
最终你的心态为:
结构清晰很容易,逻辑能力努力下也能成,让被人信服嘛,以后再说吧。
5.其他
通过以上结论,再看文章标题,你是否就已接受了“用好3这个数字,你也能有逻辑能力”这个观点了呢?
用好3这个数字,用好这三招,即使不练文笔,不读散文,你也能输出有质量有逻辑的文章。
1.先用三个小主题,让文章结构清晰;
2.再用连接词,串联起三个主题;
3.最后,设置锚点,让读者更容易信服文章观点。
最后,期待你的有逻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