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Tina育儿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曾经,在2009年的时候,一位名叫杨锁的23岁青年,活活饿死在家中。为什么一位正值青春年华的人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如果您知道杨锁从小的家庭教育背景,大概就能了解到,悲剧背后的原因。
原来,杨锁是家中的独苗,父母老来得子特别宠溺他。宠溺到什么地步呢?
据媒体报道,杨锁八岁时才学会走路,之前都是由父母抱着,背着,寸步不离。八岁后出门还是父母用担子挑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连在学校受了老师批评,父母都会去找老师理论!
就这样,杨锁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被村子里的人称为“天下第一懒”。
饿了就在村里要饭。吃一顿饭就睡个一两天。不饿的走不动,就不会起来讨饭吃。 冬天天冷,直接在屋里挖个坑拉屎拉尿。 没柴取暖,直接把床烧了。 最终导致的是饥寒交迫,饿死家中。——媒体报道。
如果说,杨锁的悲剧是家庭教育造成的,那么如何杜绝这样的悲剧发生呢?作为家长要怎么做呢?其实,作为家长,必须要让孩子学会“吃苦”,小时候吃过苦的孩子,长大了才会更优秀,更努力,更明白生命的意义。
01
有些老人家带孩子的观念是这样的:我小时候吃过这样的苦,所以,我的孩子,我绝对不能让他吃苦。
这种观念在50年代,60年代出生的老年人中特别的流行。
我儿子小学时候,有一次,我让他去刷碗,孩子已经7岁了,也会刷碗。这个时候,孩子奶奶说:瞧瞧,你这么大的人了,不刷碗,让7岁孩子干活,有你这么当妈的吗?我说:没事儿,锻炼锻炼他。它会刷的,而且刷的很好,很干净。
儿子本来要去,结果听奶奶说了,心里其实也有了一定的抵触心理。我只好继续鼓励儿子,去吧,你也是家庭一份子,帮忙分担家务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我始终不敢把孩子交给老人带的一个重要原因,老人认为,孩子不能吃苦,孩子还小,什么都不应该做,等到长大了之后,船到桥头自然知,一切家务活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自己就会了,这种奇葩的想法,恕我实在难以接受。
一个从来不做任何饭菜的人,会随着年龄增长,长到18岁后,突然一天就会做满汉全席了?想想都不可能啊!
有句话说的很对:所有偷过的懒,都会变成打脸的巴掌,都会变成人生最深的遗憾!
所以,如果不想养废孩子,作为爸爸妈妈,即便是再心疼再不忍,也必须要让孩子吃这几种人生的“苦”,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成为“人上人”。
02
1、家务之苦:让孩子从小就热爱劳动,参与家务劳动。
有句话说得好,学习教养了心灵,劳动教养了身体。
哈佛一项研究表明:爱做家务与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成年后就业率为15:1,而犯罪率为1:10。
要知道,做家务不仅能提高孩子的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以下这三张表格图片,是12个月到4岁的宝宝们,可以做的事情,爸爸妈妈们可以看看,适当的给孩子分配一些任务。
做这些家务活,不但可以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做家务的积极性,而且对于孩子以后的成长,成年后的生活,是具有深远影响意义的。
2、学习之苦:让孩子学会思考,拥有更有趣的灵魂。
昨天,看一个视频,一位老师讲述,为什么要读书。他讲述了一个故事,他家田野上有一个稻草人,他那个时候还是小孩子,每次看到稻草人都会害怕,后来长大之后,他明白了,为什么看到稻草人会害怕?因为,稻草人是一副空的躯壳,没有灵魂,没有任何的表情,直立立的矗立在那里,常年都一个姿势……让他感到害怕。
所以,灵魂和思想是一个人必须要具备的。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命题表示,人们在“思维”,人们存在。
看见,思想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像那句网络语说的,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才是万里挑一。
但是,学习的过程是痛苦的,面对大大小小的考试,面对各种繁杂的学习,要不断的思考,背诵,夜以继日的反复的复习……难度很大,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能成就学业。
3、挫折之苦:能够经受住挫折的考验,更有韧性,练就不屈不挠的精神。
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很多人仍旧是懂了那么多人生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按照道理讲的去执行去做。
认识一位妹子,95年出生的。小小年纪,很喜欢听奉承的好话,容不得别人给她提一点点建议。
有位同事小B利用了她的弱点,不断的讨好她,奉承她,结果,她特别相信小B,结果被小B以“能办北京户口”为理由,骗取了她几千到几万块不等。且,这位妹子的钱都是跟父母要的血汗钱…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位妹子的父母竟然还相信小B,一家子人都没有脑子。北京户口是可以通过买卖来取得的吗?有点脑子的人都不会信吧?
别人利用她喜欢听奉承话的弱点,而她自己的问题是,不面对问题,对挫折和打击没有任何的还击之力,一旦出现问题,要么崩溃大哭,要么是寻死觅活。
舍得让孩子吃苦,他们才会获得奔向理想、触碰幸福的能力和底气。爱孩子,再心疼也要让他承受这3种苦,孩子长大后会感激不尽!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希望我的文章能帮助您解决育儿生活当中的小烦恼小问题。如果您有任何的育儿方面的问题,也可以在后台私信我。
关注我@Tina育儿,查阅更多精彩热文:
二胎孕妈独自带大宝进产房,妈妈们的共同心声:愿丈夫体贴多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