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船夫曲》是一首主要流传在——流域中游地区的民歌。有同学答“长江”。
这是前两天研究生考试中的一道填空题,和某同学的答案。当我听到这样的答案时,一方面为这位同学没能在圣诞节当天考试时,拿到这类送分题的1分“圣诞礼物”而惋惜;另一方面,我一直在琢磨为什么会答错。
如果在复习时,是通过死记硬背来答题,这道题就没法答。我估计不会有哪本书,有直接的这样一句话——“《黄河船夫曲》是主要流传在黄河流域中游地区的民歌”,而是说这首歌的采集地陕北,或者著名演唱者,如王向荣(陕北著名歌手)。如此,如果要严格使用推理来找这是哪个流域的话,需要一点地理知识,即陕北属于黄河流域,还是长江流域或其它流域。
再想得极端一点,假如确实《黄河船夫曲》主要流传在长江流域,那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特殊现象。而对于特殊现象,相关书籍都会特别指出,并做相应解释。
退一点想,假如考生既不知道这首歌就是陕北民歌,也不知道最主要的演唱者就是陕北歌手。只需要运用一点常识性的思维,《黄河船夫曲》是在黄河上产生的船夫曲,那么它的主要流传区域,一般都应在黄河流域。
所以,这种题目是不可能仅靠知识的记忆来完成,甚至不可能完成,因为书上往往没有这样直接的一句话,供背诵。这种题目,就是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甚至说,这样简单与直白的判断,就是一种常识。教育的首要责任,就是要教会学生常识,教会学生能够思维,而不是记忆多少知识。记忆知识的工作已经越来越被机器(电脑)代替,人类的不可替代性,人类的优势,就在于思维,就在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