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虽然处在网络时代。但更多选择是在表达自己,比如我现在写东西,也是表达自己的观点,每天都会发些东西,喜欢看点赞多少,但很多时候难有耐心去听别人具体怎么说的。
互联网不分国界,东西方都有这样现象,最近些年,西方表现似乎不如国内。
我不止一次和朋友说过,之前是里约奥运会,澳大利亚游泳员诽谤我国游泳员,我们网民有据理力争,但是看到澳大利亚的网民有一则回复,对我很醒目,“那有如何,我们不看”,他们只愿意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这该说是一种偏执吧。
之前看到晓松老师发自己被加拿大政府警告,面对质疑公布很多如邮件等细节,但是,依然会有质疑,最出名是加拿大的“中国通”上过中国春晚的大卫,一直到最后都不信,为什么呢?因为这不是他们想知道的。
在中西方对同一国际事件的报道,我们同样发现类似的问题,当央视被不断吐槽选择性报道缺乏客观时,发现西方媒体是一样的,都是有服务的对象。
在过去不久的一段时光里,国内的互联网新闻,翻转不断,倒是让国人变得习以为常,进而多了一份理智。加上中国传统里讲究”兼听“,持中庸之道。自信心等等。整体上国内的评论变得更客观理智些。
为国内渐渐变好点赞的同时,作为主体的个人无论在工作中还是日常生活中还需继续努力,能耐心听是一个极大的修养充满智慧。因为虽然说国内网络评价趋于理性,但是现实具体情况还是比较糟的,我跟我一个很重要的朋友特别讲,哪天我要是突然打电话给你说些奇怪的话,别挂掉,赶紧报警。
这个是缘起网络一个音频,是美国911台的接警,报警台一个电话响起,话筒传出我要点披萨,奇怪的问话。这头警员并没有直接认为是骚扰电话,而是继续询问,你知道这是911吗?对方,只回答是的。然后警员继续询问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去了解情况。最后顺利帮助了电话那头的女士。在国内不知道有没有这个素质。
还有泰国一个广告,妈妈见到浑身泥土的孩子就以为是孩子淘气很生气,这时导演组把录像打开,原来孩子在帮助一位摔倒的种花爷爷搬花。
缺乏倾听会陷入自以为是,想当然中,进而偏执,最后形成冲突。
希望在互联网下,更要学会听,而非只顾表达,慢慢变得偏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