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间有很多扯淡的事情。说的很好、事实很坏就是极其常见的一种。
印象深刻的就是某个电影还是电视剧中的一个情节,大意是某老板振振有词批评某个销售方及其厂家:“你们把东西的质量做的那么好,消费者长年使用不坏,还怎么买新的?十年都不买一件新产品,你厂子岂不是要倒闭?”
理论者自以为是、沾沾得意,俨然拽住了真理的尾巴!
我们知道,这种论调乃至行为确实在某些行业领域里存在着,有一定的事实市场。
但我更相信,歪理终究是歪理,这个世界上不止有你一个领域、一个地方。
你在一定范围内、在内部可以胡来,但在更大的领域范围就无法通行——更会被人不齿!
多年前曾有一名作者写过一篇类似诸葛亮式的智慧必败的文章。多年来我一直记着这篇入骨三分的清醒文章。
它的大意是:刘备为首的蜀国在落魄时(无立足之地)向盟友东吴借了荆州暂住,方便两家联合起来共抗强大的敌人曹操。
结果,因为荆州的地利关系极其重要,在赤壁之战打败曹操后,刘备集团就占着荆州不还了——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老赖”!
当时提出给刘备借荆州的东吴大臣叫鲁肃,这是一个有君子之风的老实人。
现在要不回荆州,这让“中间人”鲁肃很难给自己的主子孙权交代——鲁肃当时也是很相信刘备、诸葛亮等人的,刘皇叔不是仁义天下闻名吗?诸葛亮不是一代智者高人吗?怎么到自己这就成老赖了呢?
兹事体大。几次要不回来后,鲁肃联合另一位东吴统帅——周瑜,举办了一场“鸿门宴”——邀请驻守荆州的刘备集团大将关羽赴宴,想把事情搞下来。
结果,关羽根本没有半分归还的意思,还凭借自身强大的武力,大有挟持鲁肃之意,搞得周瑜不敢轻举妄动,反而创出了关公“单刀赴会”的美名。
鲁肃、周瑜,这已经是东吴最高级别的“讨账”人员了!连这两个人都要不回来,东吴上下其实已经不打算口头要了——那就只能实际行动了!
大概刘备集团也拿不出不归还的好借口,借着赵云之口说是“有德者居之”——意思是我主刘备的德行才能配的上这块地方。
看看这理由,不归还不说,这岂不是还变着法子说人家东吴孙权不行——无德呀,不配呀!
我们都知道关羽大意失荆州是一曲悲剧。实际上,这里面的恩怨情仇复杂着呢,对于东吴上下来说,好端端借出去的一块的地方,怎么要都要不回来,对方还蹬鼻子上脸,但凡有血性的东吴人,谁不憋着一口气?
所以,作者说,诸葛亮这般“借荆州”,不是智慧,是必然为日后埋下大隐患的“失策之举”——这种聪明智慧要不得。
可能,在这件事中,诸葛亮或许也比较为难,荆州地理位置确实重要,刘备集团既然拿到手里,大概大家都不想归还,应该不是诸葛亮一个人的意思。
但从事实看,这个事情没有处理好,最后在关键时刻(关羽战樊城,与魏作战时),遭到盟友东吴的“背刺”。
其实,从更客观一点的角度去看,从刘备集团借荆州不还的那一刻起,东吴人早就已经不认刘备这位“盟友”了。
所谓的“背刺”,在东吴集团眼里,那是快意恩仇——虽然“白衣渡江”的手段却是有点下作,但也可以看出东吴为了报仇、出一口恶气的不计代价、不择手段!
所以,歪理始终是歪理,真理始终是硬邦邦的!
混淆两者的界限,把没道理还说的煞有介事,还自我得意,是不能让人心服的——暂时的低头而心不服,一旦有机会就会出乱子,这是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了的真理。
认认真真讲道理,少拿歪理来说事,才是真正的做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