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人们喜欢快的,读书的人就越来越少,原谅我说话就是这么直。
陈凯歌和张艺谋的老师周传基,临终前给他的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生意经。
他说:没办法!以后观众会越来越看短的视频,你们要拍好一分钟!
今天我尝试推荐一部小说《朗读者》,再聊聊删减后的剧本《朗读者》,最后分析电影《朗读者》。
小说特别简单:
讲一个15岁的小男孩爱上一位30好几的好心妇女,妇女貌美如花,长的跟凯特温斯莱特似的,不久二人发生性关系。
小男孩常常给妇女朗读名著作为消遣,殊不知,这位妇女有心理意结,作者暗示分手是早晚的事。
恰巧十几年后,妇女作为纳粹分子在法庭受审,那男孩已经长大成人,他惊奇的发现,妇女有个弱点就是她不识字。为了不让众人知道自己是个文盲,她硬可承担其他罪名。
小说的最后,妇女在监狱已经老态龙钟,当男孩要接她出狱时,妇女在前一天已经上吊自杀。
小说作者是个法律教授,业余时间没闲着,写写作。
通读一遍的观感如下:
1,对汉娜这个人物感兴趣。
为何她不想让人知道她不识字。
米夏那个小男孩儿算是她知己吗,连他也不能告知,在汉娜心里究竟什么是她的心结。
其实我更有兴趣通过一点一点激化矛盾,展开她的身心,并非以大段铺垫前史的方式。
2对于战争的反思,思考不强烈,不是指我不反思战争,而是乘上来的这盘菜,人物已经很吸引我了。
小说描写战争对汉娜这种“似乎”无害人之心的举止倒有点意思,汉娜后来给纳粹看守犹太集中营,将来都是要把他们毒死的,可她无意识于这些,就当找个谋生的工作似的,糊里糊涂的。人家让她看守,她就看守。甚至她还在犯人中找人给她朗读!
其实汉娜她的核心动力是她的心结,她是一个心里有疙瘩的人,战争只是一个皮,不同人披上,折射出不同的核,作者想通过战争的外衣,让读者反思战争对人性内里的影响。
我觉得切入角度有意思,因为汉娜说白了是有情结型问题,她的行为,有回避动作,她的爱情有乱伦的倾向,她的台词贯穿始终她的心境。所以一个有问题的、有刑事能力的,面对战争道德的考验时,这类人的反应,这个角度不常有,这个变化有戏剧性,这个反思不寻常,原因就是她是个病人,她又有人性中的隐密处,不能单独以道德来定论她。
3作者强调小说要表达战后一代在背负罪责感,这个没太多思考,文中大量议论式的文体不予举例,作为拍电影,没功夫议论说教,记忆中后文有一处事件,描写出租车司机讽刺男孩,你们上一辈人纳粹的暴行,而且也是通过吵架带出台词,不是特高级。
非要给小说评级,当年的《霸王别姬》,编剧芦苇认为小说是二流的。
《朗读者》小说我评价是三流水准,不为了做电影剧作分析,充其量只读一遍。
一流的作品:老舍的小说,比如《黑白李》,文字,人物,故事,两难,反复读之,犇都不打!
二流作品,文字很好,人物有劲,只是故事主题略显单薄,比如《等待》。
后续会针对《朗读者》人物内心,美工,动作细节,声音为剧作做详细分析!
尾巴:我们并不专业,更不敢盖棺定论,但是愿意与知者交流交流人物,探讨探讨情节,这对我们是享受!因此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