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黄山区谭家桥茶林场去,快到老场部时见着一座老桥,老桥边上有一棵老树。
老桥是什么年头的不清楚,好像不怎么久远。
沿岭脚村村道往聂家山方向去有条盘山路,在路上被村民砍的竹子拦住了,只得慢慢等他们挪开。
下图为聂家山的具体位置。东黄山谭家桥附近旅游资源还是挺多的,我前面讲过这儿附近的黄山茶林场和箬岭古道,都是挺不错的去处。
到岭头时看那一片山,是黄山的余脉。
由于地势较高,说是这一带的黄山毛峰是整个皖南茶叶品质最好的产地之一。
再往西看有块盆地,底部的小村子叫聂家山。远处高耸的山峰据当地人说是海拔1810米的天都峰,我比照了一下地图,应该是的。
黄山已经四年没上去了,现在鄙人也成了个伪黄山人,某些时段进山可以不用买票,即便如此,也不想看了。现在对那些壮美的景象渐渐没了兴趣,看似平常的东西愈发令我着迷。
聂家山是个只有五六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历史也就是百十来年,村名前面之所以有个聂字,是因为第一户落居此地的村名姓聂,所以一直沿用。
下图这位王姓村民已经说不上自己是哪一年来聂家山的,只记得当时自己只有十四岁,老家是江北的舒城。我替他大概算了一下,应该是1958年,那是整个国家相当困难的时候。刚来时,政府按每天一两八钱米分配给集体食堂,这分量只够塞牙缝的,不够就挖野菜补充。
说起八十年代才盖起的土木结构的房子,他说,当时全部积蓄只有350块钱,只够买屋瓦,树木自己砍,夯土自己挑,石头自己搬,再请村民帮忙盖。他还讲到了他的两个儿子和孙女,还有,上世纪七十年代上海知青的点滴轶事,有苦楚的悲叹,也有欢愉的记忆......
嗯,又到了一个村,它的名字叫聂家山。
从谭家桥看黄山。
附录:西黄山
下图就是由焦村镇去黄山脚下的路,秋天拍的,其他几张是水稻秧苗刚长出来的夏天。
黄山有三个入口,往黄山区焦村镇进入是黄山西门。
路边的村子,看上去很清爽,黄山区这一带农村大体如此。
路边看到两个妇女不知在做什么,过去看,原来是在捉别人遗弃的小猫,一共有六只。
这一家可以说是真正住在黄山脚下的人,我进去瞅了一下,住着老两口,感觉就是清凉,他们说,夏天这儿不用空调,从山间吹来的风凉飕飕的。不过这里的土地管控的很紧,拆迁只是时间问题。
这个地方我第二次来,虽说住在黄山脚下,很少提黄山的事儿。
下图是由焦村武备村看黄山。翻过这座山对面就是黟县宏村。
下图是从焦村上岭看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