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篇第五章】
6.5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杨伯峻:《论语译注》
原思为老师孔子当管家,老师给了他九百斗小米作俸禄,他不肯接受。于是,老师就劝他不要推辞,一定要接受,小米有多的呢,可以分给他的邻里乡党。
读到这里时,忽然觉得孔老师很有意思。因为上一章刚提到,冉有为公西华的母亲请求小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有请求再多增加一些,孔子同意再增加二斗四升,冉有却给了他八十石。由此,冉有遭遇了孔子的批评,说“君子周急不继富”。
同样是给小米,为什么孔子的态度如此之大呢?
对公西华,孔子抠抠搜搜;对原思,孔子上赶着去给,人家推辞,还劝人家把多余的小米分给邻里乡党。
这其实还是孔子“周急不继富”观点的彰显。
网络资料:原宪(公元前515年-?),姓原,名宪,字子思,亦称原思,比孔子小三十六岁,鲁国人。原宪出身贫寒,清静守节,个性狷介,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一生安贫乐道。他在鲁国住的是茅草盖顶的方丈小屋,门户是蓬蒿编成的,而且还不完整。户枢是桑树条做的,窗口是用破瓮做成的,并以粗布隔为两间。屋顶漏雨,地下潮湿,他却端坐而弦歌。
原思家里穷,孔老师就想多给一些;原思也很讲情义,认为就是给老师管个家,也没必要要俸禄。可身为老师,明明知道自己的弟子家里穷,弟子还帮着自己干事,不能让弟子为自己的生计发愁呀!
于是,孔老师力劝弟子原思收下小米,多了吃不了,可以去周济邻里乡党之中,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这纯粹是为了救急,并不是为了挥霍。而公西华呢,“乘肥马,衣轻裘”,可以称得上奢侈,经济状况比原思好多了,根本不缺那么多小米。
并且,原思虽穷,但他清静守节,不贪不浪费,他也会把那些粮食用在刀刃上,真正救济穷人,这也是孔子对原思的信任与放心。
总之,孔子的“周急不继富”,绝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说辞,更是日常具体行为中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