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豪放派著称词史的苏轼,其实更多的词作是婉约风格。师父说,东坡的婉约词像一颗大白兔奶糖,这是将苏轼的婉约词与前人婉约词相比,而做出的形象化的比方。
大白兔奶糖是什么味道呢?
它不像彩虹糖那样色泽艳丽,不像水果糖那样口味多变,也不像酥糖香酥松脆,更不像口香糖嚼一会儿就得吐——它奶味纯正、奶香浓郁、口感醇厚、弹性十足且营养丰富回味无穷。七颗大白兔等于一杯牛奶,它超出了一颗糖果的作用,可做代餐还百吃不厌。
这一点,真的就像极了苏轼的婉约词呢。
苏轼之前的婉约词,以多为伶工歌唱的“艳辞”而多遭诟病。五代蜀中花间词派,绮语艳情,浮华靡靡,听过看过只如一阵风过,心中不留丝毫痕迹;南唐词,尽管多有个人身世之恨、时光之叹,也未能超脱轻软、绵柔的风格;即便到了晏殊、欧阳修,仍然停留在女性化的词风里柔媚有余韧劲儿不足。
苏轼的婉约词不仅题材有所拓展,情感也更加深挚。因情而生,情为筋骨,文为皮肉,反复吟咏情更深意更切,情与词相得益彰。尤其词风渐趋疏朗、硬实,有向豪放词过渡的趋势,从而更有嚼劲儿。这,也像极了大白兔奶糖。
正如胡寅所说:“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变。”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柔靡纤弱的气息。
他写的是淳贞之情、命运之感、故国之思,这些情感在词里不是呼之欲出,而是隐而不显,需要你去品咂,去揣摩,愈品愈浓愈咂愈香,醇厚而不浓烈,绵长而不寡淡,这,也像极了大白兔奶糖。
下面拿我比较喜欢的一首苏词来跟大家分享。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 •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要品词中的感情,先得知道章质夫是谁,章质夫:即章楶(jié),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时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常与苏轼诗词酬唱。苏轼与章楶同在京城,交往频繁。章于元丰四年(1081年)“正柳花飞时”出任巡按,四月出为荆湖北路提点刑狱。路上书信往来,章楶写过一首咏杨花的《水龙吟•燕忙莺懒芳残》,苏轼用原作之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为次韵。东奔西走,身世飘零,词中这份情便油然而起。
似花还似非花,杨花即柳絮,隋炀帝开凿运河,命人在河边广种柳树,并御赐姓杨,故后来便称柳树为“杨柳”。因此柳花亦被叫作杨花。开在三月,无相无色,名为花又非花,梅树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她开在阳春里,也不惹眼球,无人观赏,“也无人惜从教坠”。这给全词奠定了一个基调,杨花的命运和际遇也由此而生。
提起杨花,文人会说杨花榆荚无才思,俗人亦云水性杨花无定性,苏轼却说谁告诉你杨花无情?她有她的追求,她飞离家园(柳枝)是为了寻郎去,可家中还有牵绊,依依不舍,只好傍路,像极了思郎归的妇人,人守在家中,心却早已飞到万里之外的郎去处。白日不得见,柔肠已寸断,百般无奈中,梦中来相恋。贪恋这梦中的温情,怕幻影破灭不敢睁眼,可那恼人的莺儿偏偏这时候来捣乱。唐人金昌绪作《春怨》诗曰:“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时你觉的柳还是柳吗?你不觉得它像人吗?你不觉得她有情吗?你不觉得这时候的柳与人与情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块愁情满怀的奶糖了吗?
再看下阕,不恨此花飞去,我恨的是百花难缀,正如杜甫《曲江》诗云:“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愁人的是春光流逝,即便一场风雨杨花落尽,也不足以引人怜惜。写到这里好像已经到了结局了,都落尽了还有什么好说的?苏轼就有的说,他把词的境界又提高了一重,花落尽了,落哪了?看去处——花残身碎之后,化为一池浮萍。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这是苏轼的一种大胆说法,并不科学。但作为抒情诗词,倒也无须拘泥。
苏轼是真胆大敢想,他竟将春色三分,二分给泥土,陪落红护花,一分给流水,随杨花漂逝。再看那水中的浮萍,哪里是花?点点滴滴,随波逐流,分明是不能掌控命运的离人的眼泪。苏轼化用唐诗“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将思妇的哀怨尽数倾注到随水而逝的杨花之中,点点泪痕中的离愁别恨,透入根骨深挚而饱满,蕴意回味无穷。
一个首诗一阙词广为流传的很大原因是他能戳中人心,引发不同人的不同感受。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各不相同也不乏共性。
有营养、有嚼劲儿,才能成为一颗受大众喜爱的大白兔,能引发大众的共鸣才能成为大家的精神必需品。苏轼的词如一块奶糖,今天,我送你一颗东坡奶糖,你是否还我一缕情思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