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家在过去十多年里好像一直处于“漂流”和“封存”的状态中。从2008年被外派去芝加哥,中间2011年去伦敦,2015年去悉尼,一直到2017年底从悉尼彻底回国,回国后为了离公司近照顾娃,又一直租房住。家的那个漂流的部分一直随着我们在四个大洲之间搬来搬去,留在身边的只是一部分用惯了的家具和物件,而大部头和“沉淀下来”的部分,就都封存在了我们自己实体的那个家,那个地方也慢慢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仓库,储存着过去十多年积累起来的物件和记忆。
这几天抽空开始收拾这项大工程。收拾的过程中,十多年前的物件,七八年前的物件,五六年前的物件,一点点地像考古挖掘一样,裹挟这个各种情感,展现在眼前。而我也一次又一次地被带回到不同时段的记忆中。勾出当年的情境,当时的自己,仿佛是一场半生回忆。
这个过程中有个奇妙的发现,当某段回忆被勾起,第一个模模糊糊跳入记忆的是当时自己的一个整体状态。那段时间是开心,是放松,还是充满压力和焦虑?这些也似乎会给那段经历的整体印象打上标签。
就说今天吧,收出了几个老式的移动硬盘,再找出老式接口的传输线。像中奖了一样,它居然运行良好地打开了。其中一个是2009年底离开美国时的各种文件备份!有工作的,生活的,还有一大波照片。我一直觉得十五年的“四大”经历,美国那段是最幸福的。仔细看看照片里的自己,琢磨一下,果真当时状态还不错。
就这样一番感叹当时年轻朝气的自己,同记忆中一模一样的朋友同事,各种大事小事。然后莫须有地,突然冒出一些念头:如果当时这么做就好了,如果那样选就更好了——一小股酸酸楚楚的悔意竟然冒了出来,尽管那段时间是幸福开心的。
那就不妨做个思想实验吧:要是有机会重过一遍,我的各种选择和所作所为会不一样吗?或者说,以现在的眼光和见识去过当时的生活,有什么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而且,我居然想出了很多建议给当时的我。抛开琐碎的细节,提纲挈领起来,似乎有这么几点:
一,关注自己的整体状态,学会在必要的情况下调整状态。
二,花更多的精力时间更用心、更深入地生活。寻找更多地被触动,更多地关注内心的感受,更少在乎外界评论和看法。
三,尽量多地丰富自己的经历,包括更多更深入的旅游,参与不同的项目,接触不同的人等。
四,更好地对待家人和朋友,给予家人更多的体贴,给予朋友更多的支持。
五,更深入地与人交流和互动,机会允许的话,更多去了解和见证不同的文化和生命。
六,更自信地生活,多关注自己的长处,更好应对压力和焦虑。不要被“一定要做得更好”所绑架,过多盯着自己的短处,凭空给自己制造压力和焦虑。
七,记录心路历程,包括写作,把自己所生活的那个小世界和大世界以自己的眼光记录下,在纸面上重活出来。
其实,仔细看看,这些建议不都是老生常谈嘛。而当时的我,以不同的方式一定也了解过这些“人生道理”。不过当时面对这些文字,感受到的应该是“鸡汤”吧。顶多觉得某些非常有道理,会把它记下来,践行几天,然后就又回到自己的惯常生活方式中,把“道理”丢在了脑后。
现在,回顾一件件往事,从中一句句总结出来这些箴言时,鸡汤的感觉就消失了。像是从自己的过往中“生长”出来的才是自己的,从外面拿来的多少会有些排异现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生道理,只有经历了才能变成自己的,才能真正懂得。
我猜,老爷爷老奶奶们走近人生终点时,会不会也是带着类似的心境和感叹回顾自己的整个人生?也会同样感到些许悔意、冒出很多人生建议?只不过,在接近人生终点时少有机会再去践行那些“真正懂了”的人生经验;而说给别人听,也还是别人的纸上得来之物。
所以我很庆幸在这个时点有这样的回顾。在人生的一些节点上,开始回忆吧。不管是开心的还是低落的,总会沉淀出一些属于自己的人生建议。在之后的路上,把握好机会,好好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