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生活的迎头一击
生命中有些事情不是你躲开了就能彻底的避开,有些人,有些事终究躲不过、逃不掉。
苏轼为了躲避朝廷中围绕变法的是是非非,主动申请调离中央,八年中连续担任杭州、密州、徐州三个地方的行政首长,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政绩,但是,当苏轼开始酝酿新的工作计划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让他一脚踏入了地狱之门。
由于种种原因,变法与反对派的争论,最后已经逐渐演变为排斥、打击异己分子的残酷政治斗争,他们决定拿苏轼开第一刀。
于是他们想了一个由头,说苏轼“讥讪朝政、愚弄朝廷、指斥乘舆”,导火索是苏轼到达湖州之后,按照惯例给皇帝写的感谢奏章。于是,神宗元丰二年(1079)六月二十七日,权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首先发难,上奏神宗,七月二日,权监察御史里行舒覃第二个上阵。但是神宗并没有明确表态。同一天,御史中丞李定亲自出马,上奏皇帝,明确指出苏轼犯有四大该杀之罪,神宗皇帝终于做出了决定——他下达圣旨,将苏轼的案子交付御史台调查处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于是,他们派遣太常博士皇甫僎前去千里之外的湖州缉捕苏轼。苏轼被捕入狱,半个月后御史台开始正式审理这起皇帝钦定的大案、要案。苏轼面对刑讯逼供,感到自己的前途险恶、生死难料,他的精神多次面临崩溃的边缘。在押往汴京的途中,他就曾想投江自尽,想到兄弟亲人才作罢;入狱后又准备了一些丹药,想着一旦被判死罪就先行自杀。
漫长的审讯终于告一段落,苏轼写了两万多字的供状,御史们则准备以攻击新法、讥讽朝政的罪名起诉苏轼,只等神宗御笔一挥,即可结案。
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希望苏轼走向断头台。社会上有来自各方面要求赦免苏轼的呼声:反对派中的退休大臣、革新派中的退休大臣、在职的中立派大臣、后宫的曹太后。最后,苏轼入狱五个月后,案件终于做出终审判决:苏轼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
算起来,苏轼被整整关押了一百三十天,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他打点行装即将去黄州任职了,去黄州以后,苏轼怎样顶一个空头官衔面对新的生活呢,明天一起继续看东坡如何潇洒的面对生活的苦难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