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前几日网上刷屏的文章《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今日人民日报又转载陶瓷兔子的diss文《同龄人正在抛弃你?打败你的不是同龄人,是微信爆文......》。
观点对错暂且不论,我想从写作的角度,为大家剖析一下这两篇文章的优劣所在,以为我们自己写文章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文章定性
两篇文章都是标准的鸡汤文。第一篇从胡玮炜在美团收购摩拜后套现15亿说起,提出了许多出类拔萃的同龄人成功案例,接着聊到了知乎上的高赞回答:当发觉同龄人比自己优秀很多时,你作何感想。接着讲述了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大学同学毕业后几年的对比和公众号宝妈留言的励志经历。最后以张灵泉的演讲《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结尾,提出一些比较正能量的句子,一篇老练的鸡汤文出炉了。
整个文章写法还是老套路:他人—影视内容—自己—读书,这是大多数爆文的写作思路,容易上手,材料又多。
第二篇的写作手法则是惯常的议论文套路,先破后立。文章第一部分展示准备攻击的作者观点,接着分析其种种局限和不合理处,再而提出自己的看法,接着跟第一篇文章的套路一样,先是写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跟公众号的一位读者互动;接着举了自己看过的影视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话来扩充一下文章篇幅,最后举了自己看过的书籍《明朝那些事儿》中的徐霞客例子,提出一些比较正能量但依旧没什么用的句子,又一篇老练的鸡汤文出炉了。
我比较怀疑,第二篇文章的写作思路抄袭第一篇,它们同样列举读者互动的例子,同样是按照他人—影视内容—自己—读书的写法,只不过多了展示反对观点和反对理由这两个环节。
文章特色
从文章本身来说,第一篇文章要比第二篇文章更成功。第一篇文章中成功地营造了一种焦虑的氛围,煽动了读者们焦虑的情绪,感染力十分强烈。
第二篇其实也并不逊色,但毕竟是后来者,等第一篇文章火了后来蹭热点,对读者心理的把握能力第二位作者还是不如第一位作者的。但为什么说她毫不逊色呢?
许多人都看了第一篇文章是个大热点,可以蹭一蹭,但蹭的方式并不高明。第二篇文章的作者懂得顺势而为,主动写一篇攻击文来迎合知道了一些事实后愤怒的大众,并成功被人民日报转载,这样的眼力我想是一般自媒体作者所不及的。
文章写作技巧
我想通过上面的分析,朋友们可以很自然地得出写一篇爆文的第一个技巧:蹭热点。
不管你说的对不对,考虑的周不周详,爆文说是,你说不是,列举一些相关的案例佐证你的看法,最后回归到真善美的价值观,留下一些正能量的句子。
一篇文章,总会有疏漏之处和缺陷,不可能尽善尽美,如果想找,你一定可以找到爆文的弱点所在,抓住这个弱点猛攻。不必担心别人再次攻击你,因为你攻击别人首先自己站在了道德高地上。很多人其实并没有看懂原文作者说什么,他们也不在意你说什么,举的什么事例论证。
吃瓜群众的心态永远是喜欢看热闹,喜欢看别人吵架,如果你想获得更高的阅读量和关注度,就模仿第二篇文章的作者,按照她的写作思路去攻击爆文。别的不敢保证,你的攻击文阅读量比平常高是肯定的。
如果撞大运了,跟“主流价值观”相符合了,大号转载,知名度刷刷的提高都不在话下。
这次的两篇爆文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是:采用对比的手法写文章。
第一篇文章为什么会引起我们的焦虑?主要原因就是通篇文章都在那我们和“同龄人”作对比。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你可能并不关注马云、刘强东又搞了什么大事赚了多少钱,你更关心的是跟你起点差不多,年龄差不多,资源差不多的人,又抓住了怎样的机会实现人生逆袭的。而第一篇文章的作者选材就十分鸡贼,他选取的胡玮炜就是一个这样跟你我他非常相似的普通人。
这其实是当今人们生活的一种普遍焦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普通人的后代越来越难以通过个人努力去战胜已经拥有一定资源的“上层人士”他们的后代。当一部分人通过发现的风口或渠道成功实现逆袭后,往往意味着又一种“攀登”的方法没有了。
本已十分焦虑的人群,看到机会一个个溜走,会产生一种绝望心理。而这种绝望心理,慢慢地会演化成一种愤怒,那么他们需要将矛头对向谁呢?就是告诉他们一些事实的作者。
我一直以来的一个观点,读者群体都不是傻子,任何一篇文章,都没有给读者洗脑的本领。而第一篇文章能够引起如此多的人的共鸣,恰恰表明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认同。现实就是如此,只不过之前忽视了,现在又有人提醒了自己一下,哎呦,戳的我真疼!
最后一个值得借鉴的写作方法比较不起眼,但却是爆文的必备要素,这个方法就是排版。
我阅读过数以千计的爆款文章,写什么的都有。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些文章的排版多数有这样一个特点:一句话一个段落,很少有几句话一个段落的。这十分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一段一段看,看得又快又爽,会有一种情感的宣泄在。
并且简短的句子更容易引发人们的认同,加深对它的记忆。如果正在阅读本文的你也有这个毛病,那么得趁早改了。
总结与反思
最后想简单聊一聊我对这个话题的看法。
每个时代,都有抓住机会站到巅峰的青年才俊,他们或从出生起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或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上时代带来的机遇,实现了一般人难以逾越的成就。
决定一个人能取得多大成功的,努力占得要素真的不多,机遇可以说是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我给大家的建议是,不管你从事哪行哪业,个人身体的健康,高效的学习和工作方式,以及健康的人际关系是你迎接机遇到来的三块基石。
与其把眼光放在别人的成就上,不如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打牢自己的基石。对于机遇这回事,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不强求,也不懈怠。
人这一生不止有建功立业这一种生活方式,正如第二篇文章中列举的徐霞客的话: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这漫长而又美妙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