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第六钢琴奏鸣曲》全曲分为四个乐章,是真正显示普罗科菲耶夫创作奏鸣曲实力的大型作品,作品中一开始用强力度奏出的独特的主题音调以及不协和的和声恰当地表现出了战争初期咄咄逼人的气势以及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心理。
作品中有着高超的钢琴技巧和异常丰富的内容以及在古典结构中展示出来的俄国式的抒情特性。《第六钢琴奏鸣曲》采用了传统古典奏鸣曲式的结构。
全曲共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是诙谐的小快板(伏特加舞曲)、第三乐章是像慢华尔兹一样的慢板、第四乐章是急板。其中第一乐章最有名,以非凡的复杂内容与极其尖锐的对比著称,恐怖的暴力统治着的主部几乎没有一丝普通人的感情,好似惨无人道的敌军在入侵;古怪的、差涩忧郁的副部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仿佛故意弄成对什么都无动于衷的萎靡不振的样子,表现俄罗斯人民的压抑与脆弱面。
《C大调第九钢琴奏鸣曲》作于1947年,1951年首演,1955年出版。这部奏鸣曲属于普罗科菲耶夫晚年时期的作品。这时作曲家已经重病缠身,是在病情刚有所好转时写成的,其技巧平易,调性明确,结构严谨,旋律性强,和声音响单纯,表现了作曲家晚年回归自然的创作作风。
从音乐形象来看,推测作曲家可能是在表现对同年生活的回忆。在普罗科菲耶夫自己写作的回忆录中,曾写到在童年时的乡村家居中,白天在花园里尽情玩耍,晚上睡觉前,听到远处传来妈妈在演奏贝多芬奏鸣曲、鲁宾斯坦的抒情小品的情景。在这部奏鸣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曲家回忆童年幸福时光的心情。作品共分为四个
乐章:
第一乐章,小快板,主题主题采用了和声与复调相结合的写法,各个声部的和声与线条的进行脉络清楚地交织在一起。副部带有双调性的意味:旋律声部在b小调,而和声声部主要在G大调。展开部写得很精炼、流畅。主部的再现不在原来的C大调上,而是在低半音的B大调上,作曲家由此表明了“半音调性同一性”的和声思维特点。在乐曲的尾声,预示了第二乐章的主题材料,形成了独特的乐章之间的连接部。
第二乐章,喧闹的快板,谐谑曲,三部曲式。前面部分的音乐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普罗科菲耶夫晚年“人老心不老”充满童趣的心态,尽情嬉闹、疯狂地奔跑、恶作剧。所有的小孩子童年经过的这一切历历在目。经过一个简短的连接,进入中间部分。最后的结尾处又是第三乐章的音调的预示。
第三乐章,行板,抒情性乐章,二重三部曲式结构。其中一部分旋律充满了温馨的家庭生活情调,另一部分则包含各种音阶、琶音以及“哈农”式的手指练习音调,大概是作曲家对童年时苦练钢琴的生活写照。但童年的辛苦最终融化于幸福的回忆中。
第四乐章,回旋奏鸣曲式。主部、连接部以及副部均具有朝气蓬勃的少年儿童进行曲特点。中央插部则是亲切的儿歌音调。在最后的尾声中,第一乐章的主题再次响起,并在冥想中轻轻地结束。
作曲家简介: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1891年4月23日-1953年3月5日),原苏联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自幼学习音乐,后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20岁举办首次个人音乐会,1918—1936年寄居美国、法国,从事创作和演出,1936年回国;1947年获俄罗斯联邦人民艺术家;1943—1951年,6次获苏联国家奖金,1957年获列宁奖金(追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