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柴静,还是在徐小波老师的课堂上看到她新闻调查节目的片段,在我所有看过的记者中,我想柴静是最能和被采访者以及观众共情的,她能那样准确无误的把我心底里想要说的问题说出,她用独属于她的温柔的语气和她的眼泪化作采访方式,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所以我去读了《看见》这本柴静写的书。
《看见》是柴静十年记者生涯的一个回顾,没有那些宏大的叙事,没有那些华丽的语言,她是在讲一个个鲜活的、这十年中所经历过的突出事件里的人。这十年中,柴静从青涩紧张焦虑到语言犀利、咄咄逼人的温柔杀手,再到如今的宽厚,她一步一个台阶的在自己的路上行走,书中说:“不要因为走的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在这些柴静所经历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她作为新闻工作者所拥有的那份热枕与情怀,在刚开始进中央台的那段时间,柴静不过把新闻当作工作,当作任务来完成,一成不变的妆发,一成不变的节目过程,一成不变的结果,随之而来的是不断得到批评而又不知该往哪里走,那段日子里,柴静像是在毫无方向感的沙漠中行走,深一脚浅一脚,每一步踩下去都是无尽的散沙,直到她听到“用皮肤去感受新闻”,所以她去了新闻开始的地方,她在喀什地震中,在非典中,在北京奥运,甚至是在女子监狱里,她让我们懂得,新闻是要把最客观的事件讲述出来,而所有的观众又能透过这些事件看到关于柴静的细腻和情感。
在这本书中,柴静并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野心,她只是在讲述做新闻的这十年给她留下强烈印象的人,因为新闻,她与这些人相遇,倾听他们的故事,给予他们自己所能做到的回应。这个社会是有些冰冷的,但柴静的《看见》却像一把火给社会,给我们,给这些故事里的人带来了温暖。
这本书的第五章标题是:“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一样。”这里提到了同性恋者,很多人提到他们总是带着避之不及的厌恶,社会的躲避把这一群体推向边缘,柴静在书中写道“同性恋者就这样隐身在这个国家之中,将近三千万人,这个群体从来没有在央视出现过。”而柴静的书中与他们是平等而又温和的交谈,他们本身并不处于特殊的位置,是人们的偏见和歧视让他们钉在一个特殊的位置,柴静只把他们当作平平凡凡的被采访者,与其他人一样去听他们的故事。
星星一直闪烁,天总会亮,或许很多年之后我已经奔跑在属于我的路上,我不知道那时的我心中所想有什么,但我不会忘记二十岁的我因为读了《看见》而有了对新闻的情怀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