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元明清草书,这里不做过多赘述,多为引用,明天直接进入行书部分。对草书不甚了解,故匆匆而过,行书和楷书部分更为熟悉一些。
7 元明清草书
元朝名家多能草书。 赵孟頫擅长小字草书, 用笔灵动而不放纵, 秀雅精致。赵孟頫的书法“接右军正脉之传”。
鲜于枢(伯机, 1257—1302) 年长赵孟頫, 两人是好友, 当时书名相埒。 赵孟頫极为推崇鲜于枢的草书: “余与伯机同学草书, 伯机过余远甚, 极力追之而不能及, 伯机已矣, 世乃称仆能书, 所谓无佛处称尊耳。 ”(《珊瑚木难》 卷四《赵孟頫题伯几临鹅群帖》 )
鲜于枢的草书, 笔力雄厚, 多是唐法。 《苏轼海棠诗卷》 杂有行书, 字画圆劲。 《唐诗卷》 有唐人狂草之势, 笔势酣畅, 奇态横发。
鲜于枢能作大字草书, 雄强壮阔, 赵孟頫所说“极力追之而不能及”, 大概这就在于此。
元朝是章草复兴时期,代表人物:赵孟頫,邓文元,康里巎巎,杨维桢等。
明朝前期, 书风直接元代, 草书亦然。
宋克由元入明, 擅长章草, 所写《急就篇》 , 法度谨严; 《进学解卷》 是今草笔势, 章草体格。 宋克之后, 章草而不彰。
明人草书, 多宗唐人狂草。 以“台阁体”著称的沈度, 其弟沈粲, 以及解缙、 张弼、 祝允明之辈, 好作大字草书, 笔势连绵, 意态恣肆, 因以率意为狂势, 病于空疏。
文徵明服膺赵孟頫, 草书守法, 应规入矩, 结字稳当, 雅喜人, 但格调不高。
王宠是文徵明晚辈, 却跻身“吴门四家”。 他的草书, 早晚有别, 或遒逸, 或疏秀。 王宠屡屡应试, 皆落榜, 郁郁寡欢, 40岁去世, 未尽书法之才。
张瑞图逸出“二王”法度之外, 另辟蹊径。 他写草书, 用笔直利, 侧笔翻折, 笔画厚重, 结字重心偏下, 字形方阔, 风格峻峭, 独标一格 。
晚明王铎, 存世的书作甚多, 伪迹亦不少。 他的草书手卷, 笔势连绵奔放, 笔力强健 。 王铎擅长大字草书; 和邢侗一样, 用大字移临《阁帖》 “二王”尺牍草书。 王铎的大字草书, 气魄大, 能险劲, 胜越邢侗。
清朝前期, 傅山好作连绵草书大字, 多是率尔应酬之作, 有如缠绕的草绳, 不足贵。 他的小字草书,用笔精到, 入古法, 得神韵。 清末民初, 沈曾植善写章草, 采用包世臣主张的铺毫之法, 万毫齐力, 又施以方笔, 独步一时 。
唐人说: “深识书者, 唯观神采, 不见字形。 ”(张怀瓘《文字论》 ) 这是讲“遗貌取神”的观书之道, 作书亦如此。
书法的灵魂在笔势, 欲“取神”, 笔势是关键。 书家是以笔势抒情, 也以笔势传神。 作者云:各种书体, 唯有草书把笔势发挥到探奇掇妙的极致, 把书写的韵律节奏推到变幻莫测的极致。 可以说, 草书代表了中国书法的艺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