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当自己的心逐渐稳定下来之后,却遇上了很多“不安分”的年轻人,他们同样的迷茫,却各有各的迷茫。总想去追求自己的“完美”工作。却未能如愿。
小a是我们公司的实习生,工作经验一年,曾在某服装外企当导购,有丰厚的工资,却因受不了倒班的劳累,辞职了。小a以前是传媒大学的学生,如今想回到专业轨道上拍视频,可很多公司更倾向于招能吃苦耐劳的男生。我们属于新闻行业,小a在公司待了不久,又离开了,原因是不适应。也许我们想要的很多时候只是在脑中想要,却未曾为我们想要的付出过实际的努力。
杨光是我的同事,新闻系毕业,工作经验2年。以前在政府部门工作,因为受不了“养老”的节奏。辞职来到我们公司,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十分难熬,加班加得生无可恋,也曾动摇过离开。可后来觉得这样似乎有些不靠谱,他希望能做一点技术含量的工作,目前比较想从事动画后期制作,但似乎现在的技术能力还不足,因此只能先通过业余时间来逐步积累。
小许是我的大学同学,毕业后当了中学老师。却一直钟爱摄影,大学时就开始接单给别人拍照。进入职场之后,空余时间仍要去拍拍拍。因此积累了一定的作品。工作一年,觉得教师的职业不太适合自己,直接裸辞,奔向摄影,虽然开始内心忐忑,最后还是得到了摄影助理的实习机会。
这些都是真实的故事,似乎现在的年轻人毕业半年,一年离职都成了常态。有的因为无法忍受当下的工作,跳槽后却发现另一个工作同样让人难以忍受。有的因为有更好的选择,而毅然离开。
虽然同样是离职,我看待的态度却是有的支持,有的反对。而评价的标准就是逃避还是选择,想象还是行动。
逃避是最容易的一件事,几乎是人人都会。但习惯逃避的人后来往往会发现会无处可逃,因为逃到哪里,都还是会遇见自己不顺心的事。
而有想法这件事本来是好的,但偏偏成了很多人的坑,一不小心就变成了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当很多事情,停留在想的层面,会丢失掉大部分的真实。雾里看花,看到了朦胧的美,却看不清花上的疤痕和刺。
可若是你的想法已经经过了验证,比如我的同学,已经能靠自己的爱好获得一定收入,从而选择辞职转行,我是支持,甚至是佩服的。
所以,同样的行为,背后的原因确实千差万别,最后的结果也会不同。
在一份工作中,我们要罗列出哪些能满足自己的价值观,或者自己看重的东西。同时也要仔细分析那些我们所不能忍受的东西,如此一来。面对以往的工作,也许会并不那么难熬,而对于新的工作,也不会那样光芒耀眼。
与其去寻找一个最“完美”的工作,不如将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模样,掌握主动权。
年轻的时候应当多尝试,但却不是心浮气躁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规划,能克制的尝试才是值得的。而非把逃避当做“不喜欢”“不适合”的借口,把自己脑海不切实际的想象勾画得过于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