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不断发展,我们似乎一直在追求快乐,我们似乎也比以前更加快乐。因为如果我们没有更加快乐,我们又为什么要发展农业、城市、文字、钱币、帝国、科学和工业呢?
然而现实似乎并非如此。几千年来早就有哲学家、文学家和心理学家反复思索快乐的本质,快乐不光受外在物质条件影响,更是一种主观感受。快乐并不在于任何像是财富、健康甚至社群之类的客观条件,而在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期望之间是否相符。就像几千年的先知所说:知足常乐!
如果说快乐由期望来决定,那我们社会的两大支柱(大众媒体和广告)很有可能正在不知不觉地让全球越来越不开心。例如,第三世界国家之所以对社会不满,不只是因为贫穷、疾病、腐败和政治压迫,也是因为他们通过媒体看到了第一世界国家的生活标准,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就是比较容易知足,而有些人就是不知足呢?
生物学家认为,我们的心理和情感世界其实是经过数百万年演化的生物机制所形塑,所有的心理状态(包括主观幸福感)并不是由外在因素(如工资、社会关心或政治权力)来决定,而是由神经、神经元和各种生化物质(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催产素),我们能够快乐的唯一原因,就是身体发出快感的感官感受。
然而,快乐这件事不适用于自然选择的原则,如果是个快乐的孤独隐士,对上整天焦虑的爸妈,前者会绝种,而后者却能把基因再传下去。由此看来,快乐和痛苦在演化过程里的作用,就只在于鼓励或阻挡生存和繁衍。所以不难想象,人类演化的结果,就是不会太快乐,也不会太痛苦。我们会短暂感受到快感,但不会永远持续。迟早快感会消退,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痛苦。
举例来说,演化就把快感当成奖赏,鼓励男性和女性发生性行为,将自己的基因传下去。如果性交没有高潮,大概很多男性就不会那么热衷。但同时演化也确保高潮迅速退去,如果性高潮永续不退,可以想象男性会非常开心,但觅食的动力都没了,最后死于饥饿,而且也不会有兴趣再去找下一位能够繁衍后代的女性。
至于为何有些人易于满足而有些人很难满足,是因为个体的生化机制不同。有些人天生开朗而有些人天生阴郁。例如心理学和社会研究得出一些结论:已婚的人比单身的人更快乐(别被那些所谓的单身贵族整日在朋友圈的晒幸福瞬间所蒙蔽),但这更可能意味着,是快乐带来了婚姻而非婚姻带来了快乐。因为只有天生开朗的人才会易于满足,也就容易找到理想的另一半了。
当然这里我们把“快感等同于快乐”,另一种意见就是快乐不只是快感对于痛感,而是生命整体的意义,这种生命的意义如此模糊和复杂,以至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赋予其某种意义。难道快乐真的就是只有自我的欺骗吗?
综上,如果快乐是在于感受快感,想要更快乐就得操纵我们的生化系统。如果快乐是在于觉得生命有意义,想要更快乐,就要骗自己骗的更彻底。
但是,与其说我们一直是在追求快乐,倒不如说我们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从老子到苏格拉底,哲学家不断告诫我们:“认识你自己!”言下之意也就是一般人并不知道自己真实的自我,也因此很可能忽略了真正的快乐。例如佛教就认为,快乐既不是主观感受到愉悦,也不是主观觉得生命有意义,而是在于放下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人想要离苦得乐,就必须了解自己的所有主观感受都只是一瞬间的波动,而且别再追求某种感受。如此一来,虽然感受疼痛,但不再感到悲惨;虽然愉悦,但不再干扰心灵的平静。于是心灵变得一片澄明自在。这样产生的心灵平静力量强大,那些穷极一生疯狂追求愉悦心情的人完全难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