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人群:所有现代人
推荐指数:5颗星
一、人脑的两大系统
1、系统1又称为快系统,负责人们原始的本能,冲动、直接、爱好甜食
2、系统2又称为慢系统,负责思考、认知活动,可以同时处理多件事情,所以负担重,需要经常休息或者跑神
在人们慢速度散步时,大脑里会思考很多事情,是系统2在起作用,反之则是系统1控制。而实验证明,当人们忽然停下脚步或者瞳孔放大时,说明系统2开始起作用。
总之,我们的大脑自带惰性,在无意识状态处于系统1下的自动运行,或者在系统2忙碌时,系统1就会出现。
二、影响判断的心理效应
1、峰终定律:人们对下一次行为的判断源于上一次行为结束时的感受
例子:人们在做肠镜检查时,正常时间10分钟,整体感受痛苦,经受过这种痛苦的人们,都表示不再想接受肠镜检查。若延长时间,10分钟后,疼痛减轻。对于检测时间超过10分钟人们调查:是否下次还会继续肠镜检查?答复则是:可以。
延伸:在看《奇葩说》时,最终两队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由结辩选手的表现决定,而一辩选手的表现往往被忽略,只能算作炮灰角色。
2、锚定效应:我们对事物的估值,会始终围绕第一个给出的价格上下浮动
例子:超市在打折罐头时,只标注“打折”,销售效果差;于是,在广告牌上加了一句话:每人购买不可超过12瓶,结果平均每人购买量为7瓶。
延伸:买衣服时,问店主价格,若店家说100元,那么我们回复的价格不会太低于100元,不会给出20或者30元的价格。在100元价格出来后,我们会在心理上将100元为圆心,围绕它给价格。
3、曝光效应:当想做一件事时,可以反复将这件事摆在明面处,会利于事情的进行
例子:在《肖申克的救赎》中,男主为了成立图书馆的时,反复给监狱领导写信,增加曝光度,最终得以成功
延伸:若第一次见一位丑陋的陌生人,我们会觉得恐怖,但相处久了会觉得对方并没有那么丑。
4、启发效应:对某一事物的判断,受到当下状态的影响
例子:审判人员对犯人罪责的判定受到到时间段的影响,在刚吃完中午饭时,他们整体判定的罪责较轻,而中午12点之前的判定偏重
延伸:在跟别人谈判或者面试时,需要挑选合适的时间去,会有良好的效果
5、回归均值:某项指标过高或者过低后会自然回归均值
例子:让军官们背对投飞镖,第一次成绩好,第二次就会差,总体处于平均值
延伸:面对孩子偶尔一次成绩好之后又变差时,父母总会说:上次夸奖了你,这次就翘尾巴了吧,真不能夸。其实这是错误的了解,当我们夸奖一个人时,说明他的表现突然表现优异,高于了平均值,所以我们才会夸奖他。既然高于均值,自然要回归。反之亦然。
前提条件:第一次和第二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才会适用回归均值理论。
6、禀赋效应:当一个人拥有物品时,他对物品价值的评价高于未拥有前,从而失去了获利的可能性
例子:一位富商用32美元拍得的红酒,别人用100元也无法从他那购得,因为他认为那是他的红酒,是无价的。
疑惑:那为什么还有句老话说:得到了,反而就不珍惜了?难道是人和物的区别?物品得到了,就会被珍惜,而得到人后,就反而不会珍惜?搞不懂
7、启发性问题:当人们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往往会自动替换为简单的问题
例子:当对方问:你认为六年后再次选举时,总统还会再次当选吗?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会自动替换为:总统现在是否受人们的欢迎
延伸:和有些人说话,有些时候会驴头不对马嘴,就是对方将问题自动替换为他认为的问题。
8、厌恶损失: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
例子1:扔硬币,如果是正面可以赢100美元,如果是反面输150美元,大部分人选择不玩。因为损失100美元的感受比获得150美元强烈。
例子2:一家企业事故,600人被困,现有两种解决方案:第一种方案,可以确定救下200人;第二种方案有可能救下三分之二的人,但也有可能一个也就不出来,你选择哪个方案?
大部分选择了第一种,因为可以确定有200人可以获救
但换种说法:方案一会导致400人丧生,方案二有可能救下大部分的人,选哪个?
大部分人选择第二种,因为对损失的厌恶,驱使人们去赌一把。
延伸:和一个人谈判时,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通过展示对方的损失来促使对方自然接受我方条件。
9、因果关系错觉:我们常习惯将连续发生的事情错认为因果关系
例子:通过难度高的体能测试,来选择各职能军官的人选。多年后,发现这些人选在岗位上表现并不出色
延伸:人是会改变的,不能因为他现在的条件符合了某一要求就认为他是最佳人选。就算所有条件都合适,最后也不一定得出相同的结果,因为忽视了变化。
10、验尸效应:在商议事情的解决方案时,提前估判失败的原因
例子:马云就和员工开会讨论:阿里巴巴倒闭的原因
延伸:当不确定一件事情是否要做时,就问自己如果失败或者不做,会出现什么最坏的结果,我是否可以承担的起?
总结:对于这本书,结构很复杂,所以我没有完全梳理其框架。因为我认为以上我列式出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这10种效应是让我感悟最大的地方,因为常见却不自知,今天得以解惑,所以特别有感触。
而我认为阅读一本书不可能全部掌握,掌握我感兴趣、想了解的部分就已知足。
来源:樊登读书APP
时间:2020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