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理解别人,也就是理解自己;想要获得他人的助力,首先自己有推力。
职场沟通好难,一个新入职员工跟我说,每天都要跟各个部门打交道,如果仅仅是说话也就罢了,但明显不是仅仅说话,还需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行动,否则事项沟通不顺,无法完成任务,每天跟打架差不多。
职场沟通真的很难吗?之前看到过一个非官方的小调研,参加调研的大约有2000人左右,职场沟通从易到难进行打分,最终根据数据得到,大约有66%左右的人认为职场沟通有难度,只有15%的人认为职场沟通比较简单,调研中“职场沟通双方误会或不理解”的问题选项占比最高,达到了72%。
沟通是什么?
罗纳德·B·阿德勒与拉塞尔·F·普罗科特在《沟通的艺术》中提到沟通学者对沟通的定义存在争议,但大多数人对于沟通的实质达成共识,即沟通是有关使用信息来生成意义的过程。
直白一点,沟通就是你来我往,双方互动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最直接最实在,哪怕非真心非真诚,
我们为什么要沟通?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提出很有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而沟通也是基于这个理论的一个需求。
生理需求
沟通是每个人最基本需求,不管是出于什么形式,也不管是用什么的方式。
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故意的不去与人沟通,做与世独立,会造成整体身心的健康下降,这种情况的发生如果有沟通就会整体恢复。
认同需求
每个人并不是单独生存在世界上,同时每个人的行为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只需要自己就可以实现,有的时候还需要一点别人的沟通行为,表示对自己的认同或者不认同,发表一些意见与观点,这是认同需求。
社交需求
沟通是一种交际行为,而交际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对方或者他人的一些互动,这种互动或者是告知他人,或者是取得他人的反馈,不管是哪一种,都属于有来有往,而不仅仅是单方面的需求,这是社交。
最终目标
沟通绝对不仅仅为了你来我往的热闹,更不是为了打发某个时间的无聊,最终的目的是实现一些生活或工作或学习所需。这种目标的实现,也绝不仅仅是靠一句两句就能解决,很多情况下是需要双方进行多轮的陈述从中获得所需,以达到沟通的最终目标和目的。
沟通的最高境界是共情
沟通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面就是说话,就是让彼此双方理解,感觉这些是很简单的事情,毕竟每个人都长着一张嘴,每个人都能够“口吐莲花”,但这只是一种偏见。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假如人际沟通能力也是同糖或者咖啡一样的商品的话,我愿意付出比太阳底下任何东西都珍贵的价格来购买这种能力。石油大王的话虽然夸张,但很真实的表现出了沟通的重要,不管是在生活学习中,还是在我们的职场生涯中。
沟通的目的是实现彼此之间的认识与理解,表达自己或者减少误会,彼此之间因为这种交流能够更好的维持关系。沟通很多类型,不管是书面还是语言,不管哪一种,沟通最高的境界是共情,也就是日常我们常说的同理。
赵群辉老师在《共情沟通:征服人心的艺术》中提到共情沟通的几个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方面:
一、我在你身边
很多人认为共情就是“感同身受”,这没错,但什么是感同身受或者说当遇到这样的情形时候,每个人对感同身受的做法是否符合“共情”呢?如果不能够抓住共情的真正原理,这种感同身受最终出来的结果是一种假,甚至虚伪。
举个常见的例子:小明任职于某家公司的销售部,算是一个小主管头头,整体工作做起来比较舒适,毕竟销售是整个公司的主轴线。小明手下有个得力的干将小华,可以称得上是销冠的存在。
一日,小明走进公司看到小华有些郁闷的在发呆,很奇怪,就问他怎么了,小华不好意思的说,家里感觉自己销售工作不稳定,并且还进行了花式催婚,而事实上自己目前没有打算,准备过一两年的。
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你是小明怎么来回应小华的问题呢?可能有很多人会这样回答小华:不就是催婚嘛,不理他们就是了,谁说销售不稳定,你现在不就是销冠嘛,大丈夫先立业再成家不是很正常嘛,他们不理解你哥理解你,然后拍拍小华的肩膀走了。
这样的回答很普遍,看似是站在了对方的角度进行了感同身受,事实上呢,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获得,甚至还会造成小华的误会,小华认为说话的人是一种敷衍的状态,反而会产生对人际关系的反感。
事实上,小明是这样回答的:销售工作确实在很多人眼里看到的是不稳定,你不妨先积累一下销售经验,顺便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往管理层来发展,我这边如果有合适的编制会推荐你来试岗,你看怎么样?催婚还不是家长对咱们的关心,他们也是出于好心,别跟家人搞得太僵了,好好沟通一下,告诉他们你的大约计划,我相信叔叔阿姨肯定能够理解,咱这么上进,好姑娘肯定都在合适的地方等你呢。
这两种对话是不是情景不一样,小明不仅仅将小华放到了自己的身边,比如试岗推荐,还用心的安抚了小华,小华肯定也不愿意忤逆家长,只是找个人倾诉一下而已,也并不是抱怨,小明很有“理由”的让小华放稳了心神,当然这里特别注意的是,能够许诺那就要将诺言放在心上,而不仅仅是说说话。
二、先肯定后否定
职场中,很多人际关系僵持,并不是双方不懂退让不懂变通,只是没有用对表达方式而已,如果双方至少有一方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这种表达问题,双方就会很容易的达成相关的协议,而不是据理力争直到彼此双方剑拔弩张的紧张状态。
前几日,部门领导交给我一个任务,这个任务不算紧急,但需要抓紧时间去完成,但任务的设定对我而言有些难度,因为本身任务是部门中一个对口的同事的任务,但同事临时有事出差了,这项工作就被部门领导安排在了我的身上。
当时领导交给我任务的时候,我其实并没有多想,只是提了一句自己不是特别专业,不知道这项任务是不是能做好,怕耽误正事,结果领导不在意的说,好好认真的去做就行,结果不重要,我就很自然的接下了这项工作。
当我真正的开始理顺这项工作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这是一个需要多部门合作的项目,日常那个同事与其他部门打交道较多,做起来比较顺手,我日常打交道较少,就感觉有些畏惧,心里想着,这个工作怎么就到了我的头上。
果然不出所料,任务的进展不顺利不说,还直接卡在了一开头,头都开不好,后面工作更没有办法去做了,我有点发愁,恨自己怎么“傻大胆”接这种完不成的活呢,领导说不看结果,但哪个员工不想漂亮的完成工作任务。
我正在发愁的时候,部门同事说我给你出个办法,谁给你安排的任务就去找谁。我眼睛一亮,对啊,领导安排任务的时候,他肯定是考虑过各个方面的,既然让我去做,他肯定是有其他的辅助手段的,怎么能够忘了这个事实呢。
我去找领导,不是质问,而是这样说的,领导,我拿到任务梳理一下各个环节步骤,列出相关的清单,结果第一步就出师不利,我都快失去信心了,但一想到你安排任务肯定有后招,这不是来求助了。领导笑笑说,这不是很聪明嘛,我这里有份资料,你看看,如果哪里还有不合适的,再来找我。
果然,有了领导的这份资料,后面的工作顺利很多,并且很容易的就完成了这项不属于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任务,后来领导说,如果当时我没有对整个工作进行理顺,而是直接进行对工作任务的质疑或者不满,领导也不会将资料给我。
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日常事实,沟通让彼此更加容易的获得所需,同时,还得到了一些不一样的经验,共情沟通很重要,先肯定了对方的举动,然后用一些方法进行否定,直到对方将关键讲出,进行整体的事项破局。
三、好的“恭维”胜过“马屁”
共情不是泛滥情感,是用一种不同于日常情感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事情的认识,但这种情况又是在合情合理之内,让对方无法否认这种事实的存在,是一种很好地交际智慧体现。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这是赵群辉老师在《共情沟通:征服人心的艺术》中提到的一个例子,说的是日常有一个大姐很夸张的夸人,大家对此都很反感,主要是这种恭维虚假的过度夸张。有一次,领导生病了,她跟大家一起去看望领导,她张口就来一句:领导,您还不是因为太忙太累病倒了,您一倒下,我们可怎么办?这两天你没来,我们就没了主心骨。
看看这样一个很常见的,日常中也会很容易出现的一个例子,是不是会有种不太好的感受,首先领导听到这句话,会感觉这个大姐说的是自己太过于一言堂,太过于把控,以至于生病了大家都没有把握方向的了,其次其他同事听到这句话,会认为大姐这是意有所指,领导生病好像大家都像没头苍蝇瞎转悠不干活了。一句恭维的话结果变成了让大家都反感的里外不是人的话,这怎么能够让人舒适呢?
如果大姐换一句话说:领导,您太忙太累了,这次正好休息一下,养好精神带我们继续奋战;您不在的这两天,我们继续按照您之前的排兵布阵,有条不紊的执行计划中,咱们部门依然奋发努力工作,争取您康复回来,看到我们的不一样。
这样一说,既夸赞了领导教导有方,也同时说了即使领导不在,部门也一样正常运转,并且是在领导的指挥下,你说谁不爱听呢?
沟通绝对不是一句话就能够解释清楚,但同时又是一句话可以表明心迹让对方接受。而共情沟通,是一项真正的征服人心的艺术,也是我们的各项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沟通。
沟通是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它不仅仅有助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更加顺畅,也是我们职业生涯的助推力,学会沟通,学会共情,这是一种必然必经之路。
【 文/职场胡同】源于大学路,八方延伸,专注职场沟通、案例分析、职业规划等,为小萌新老油条提供职场法则。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