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很早,我和孩子还在睡觉,表妹打来电话,担心吵醒孩子,过了一会儿我才给她回过去,电话那头的表妹正焦灼的吃着早餐,哭丧着说:“我遇到世纪大难题了”“婆婆又跑了,这下两个娃彻底没人带了!”在我关切的追问下,表妹娓娓道来。
原来,昨天她老公又和婆婆吵架了。起因是婆婆在家里搬自己种了在小区楼下晒干的玉米粒,让她老公一起搬,老公在照顾发着烧闹腾的孩子,就顺手将一口袋玉米粒搬了放在角落里。
过了一会儿,婆婆见老公仍然没搬去放在她想放的地方,以为老公不帮她,便唠叨着骂到“你翅膀硬了,叫不动你了……”老公说放在了那角落里,婆婆说放在那不行,要受潮,老公说不会受潮,不像老家放地上就受潮。
“不像老家放地上就受潮”这一句惹到了婆婆,引发了"我老家怎么了,再不济也把你供养出来了""我就是那个命,只有那个地板受潮的命""你们就是嫌弃,嫌我搬回来的东西阻着你""我背回老家去""我这把年纪了,也活够了"……开关一打开,要命唠叨顺利开启!
听着厌烦的老公便不耐烦的辩解,吵架模式打开,两人进入情绪混战。直到精疲力尽各自关上房门,以婆婆大半天不吃饭结束。然而,早上一早起来发现婆婆已离家走了,随之带走的还有她的个人物品。
继而到了开头表妹打电话的诉说,表妹说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婆婆来帮忙带娃这几年,每年都会出现几次这样的情况。每次都以婆婆回老家,老公跟去老家赔礼道歉说尽好话接回来而结束。而这次是大吵特吵,应该是请不回来了。
无独有偶,前久朋友CC也聊起她和妈妈的故事。CC怀孕时因老公经常出差,在预产期的前一个月,就叫了妈妈来到身边照顾。妈妈来没几天,她便随时不开心,妈妈找话题跟她聊天,她嫌妈妈老说家长里短,妈妈陪她去走路,她也远远走在前面不愿和妈妈同走聊天,时常一点小事就怼妈妈,自己身体情况也不愿和妈妈分享。
直到产后有一天,妈妈下楼溜娃回来,吐槽她没给宝宝屁屁擦干净,她激动的反驳,两人吵了一架。于是第二天一早妈妈便拦也拦不住的收拾东西去弟弟的空房子住了。CC自觉妈妈来照顾自己的这段时间,对妈妈的态度过分,抱着愧疚之心去将妈妈请了回来。
接回妈妈后,CC一改往日蛮横无理态度,每天开开心心营造氛围,家里大小活抢着干,直到一天因一个照顾孩子的小事两人情急之下起了冲突吵架,妈妈又生气离开了。
这次,CC没拦着,也没去劝回,而是自己一个人扛起家务和独自带娃,偶尔带宝宝去陪妈妈玩,也时常给零花钱和买蔬菜零食,周末聚餐和带妈妈出去玩,一大家人其乐融融,每次见面时,妈妈也很积极开心的帮忙照顾宝宝。
CC说,她产假结束后还是请了妈妈来帮忙,几个月过去了,妈妈帮她把宝宝带得很好,她们也相处得很融洽开心。我问她怎么短短时间和她妈妈的关系转变那么大,有什么秘笈吗?
CC笑笑说,秘笈谈不上,不过她确实做了几方面的调整。
首先,她跟妈妈进行了沟通,简单明确了注意事项。她告知妈妈自己以后说话会注意,但大家在一起难免会有观念不一致或者说话做事让对方不舒服的地方,发生这样的情况最好的是提出了讲,但不要憋着生气,如果实在没忍住可以吵架,但不能撂挑子离家出走。
其次,她从自己做起,有意识的维护与妈妈的关系,尊重妈妈。
她和我分享为什么初次妈妈来给她帮忙时,两人比较容易发生冲突甚至对妈妈无礼的原因。因为童年时,父母受知识、环境的影响和限制,落后的教育观念导致不健康、恶化的亲子关系,从小到大她一直容易和妈妈争吵,后来随着她的长大,生活在离家很远的城市,爸爸妈妈在老家,一年见不了几次,几乎没了争吵。
但是,有娃了,妈妈来帮忙,一方面在一起时间多了久了,难免会磕碰冲突,另一方面重新在一起生活,儿时被恶化的亲子关系被激活了。她说,有段时间,只要妈妈出现在她旁边,小时候妈妈打骂她时的神情动作、那些被骂的丑恶的语言、她面对妈妈"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黄金条子出好人"等而挥出棍棒时的无助无奈和憎恨难过都活灵活现出现在她眼前。所以那段时间她根本按不住对妈妈的邪火。
直到她的过分无理气走了妈妈,她反而觉得舒了一口气,但看着妈妈逐渐衰老的身影,背井离乡来到她的城市来到她的家,小心翼翼拘谨的适应着,为她忙前忙后,她什么都释怀了,心里满是心疼和愧疚。所以接回妈妈后,她就有意识的维护与妈妈的相处关系,每天开开的在家里,讲笑话等营造愉悦的家庭氛围,总是笑眯眯的跟妈妈说话,逮着一个小优点就夸张的夸赞等将老人哄得开开心心的。
另外,她给妈妈付费,每月付4000工资加500零花钱。她说,一方面相对请人开支节省不少,另一方面,老人家有收入,会少怨气,心更安定,更有责任感。同时,妈妈帮自己把娃照顾好了,自己更专心搞事业,只要自己挣的比付费给妈妈的多,相比自己全职带娃那就是赚的。除了给妈妈付承诺的费用外,她只要有收入还时不时给妈妈零花钱,总说妈妈辛苦了,孝敬妈妈的。她发现妈妈越干越有劲,对她们偶尔出去吃喝等“高消费”也不唠叨了。
最后,她给妈妈安排了休息时间。妈妈主要负责她上班不在家时照顾宝宝的工作。下班回家后妈妈便可以自行安排,如果有特别的事情需要妈妈协助的就商量,同时周末留出一天完整的时间做休息。这样有了明确的时间让妈妈完全放松缓冲,对带娃这份工作的心理压力减轻了,怨气也少了,心情状态自然也更好。
听完CC的讲述,同为要经营家庭各种关系的中年人的我,给了她一个大大的赞。其实我们也不想倚靠老人,但同时我们又确确实实都是普通年轻人,家里有娃需要照顾,外面有工作需要做,拿起这头很难拾起那头,就需要老人来帮忙。但在一起,难免相处就成了难题。
CC的几点办法给了我参照,一方面只管对老人好,给予足够的尊重,有意识维系关系氛围,尽好自己的尽孝义务,另一方面和妈妈开城布公沟通相处注意事项,同时给妈妈付费和安排休息,父母子女双方都有了很好的缓冲空间,子女不是一味的索取,老人的付出也能看得见回报。从本质上减少引起暴躁和冲突的原因,相处矛盾就大大减少,各自都能怡然自得,和睦融洽。